试述痹病的分证论治。

题目
问答题
试述痹病的分证论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痹病的分证论治。


正确答案:(1)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
(2)痛痹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腻。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3)着痹肢体关节重着,痠痛,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质红,苔白厚而腻。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4)热痹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尿黄,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味。

第2题:

试述脾系病证的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脾系病证辨治分虚实。脾虚证有脾阳虚衰证、脾气不足证。脾阳虚衰证治以温中健脾法,方用理中汤加减。脾气不足证治以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实证有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治以燥湿运脾,方用胃苓汤加减。湿热蕴脾证治以清利湿热,方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另有脾肾阳虚兼证,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肝脾不和证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脾胃不和证治以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第3题:

试述气血合病的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气血亏虚证治以补气养血,八珍汤加减。气随血脱证治以补气固脱,独参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以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第4题:

《素问·痹论》简述痹病的治则。


正确答案:1.辨证施治。
2.痛外取穴。即:五藏有余,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第5题: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载于()

  • A、《素问·痹论》
  • B、《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
  • C、《伤寒明理论·悸》
  • D、《丹溪心法·惊悸怔忡》
  • E、《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正确答案:A

第6题:

试述肾脏常见虚证的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肾气虚弱证治以补肾益气,大补元煎加减。肾阳不振证治以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肾不纳气证治以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肾阴(精)亏虚证治以滋养肾阴,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

第7题:

试述温病卫分证的证候及辨证要点、治则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1)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及咽红肿痛。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舌边尖红。
(3)治则:辛凉解表。
(4)方剂:银翘散。

第8题:

附子粳米汤出自()。

  • A、《素问·痹论》
  • B、《金匮要略》
  • C、《伤寒论》
  • D、《证治汇补》
  • E、《诸病源候论》

正确答案:B

第9题:

据《素问·痹论》,试述痹的分类与病因


正确答案:痹的分类,按病因分为三痹,按按病位分为五体痹、脏腑痹。
痹的病因:三痹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脏痹的外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重感而由五体进入相合的五藏,内因是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腑痹的外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循俞而入六腑,内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居处环境影响。

第10题:

《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比较典型的阳虚水气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心阳虚,水停下焦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失于温煦,寒水停于下焦所致。临床以脐下动悸,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②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67条。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温运失司,则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而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③胃阳虚弱,饮停中焦证:见于356条。由胃阳虚弱,饮水过多难以输化,而水饮停蓄于胃中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④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82、316条。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肾阳、或少阴肾阳虚弱,温煦失司,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头眩心悸,腹痛下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