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题目
问答题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为无形热郁之证,均治以轻扬之剂,清宣无形之热。其鉴别要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结于心下,故以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为证候特点,治宜泻热消痞。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扰动心神,故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为证候特点,治当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第2题:

五苓散、猪苓汤在主治证病机、治法和选药组方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剂,其中泽泻、茯苓、猪苓为两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等。
然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见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主治证乃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症见舌红,脉细数。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清热养阴利水之方。

第3题:

简述枳实栀子豉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枳实栀子豉汤证主证:烦热郁闷,脘腹胀满,发热心烦,舌红苔黄等。病机:余热复聚,热郁胸膈,气机痞塞。治法:清热除烦,行气导滞。药物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第4题: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均属上热下寒证,但黄连汤证未经吐下,胃热尚轻,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证,只用一味黄连清上热;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误下伤脾,误吐伤胃,形成下利与食入口即吐的格拒证,因其上热较重,故芩连并用,以清降胃热。不用甘草、大枣者,因本呕逆较甚,恐草枣甘壅不利于降逆故也。

第5题:

猪苓汤证和真武汤证在病机、证治方面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病机上,二方证均有水气为患,证候上都有水邪浸渍肺胃大肠之咳、呕、下利,治法上皆需利水,方药中同用茯苓。不同:真武汤证为肾阳虚,水气泛滥,因此主症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小便清长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药用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猪苓汤证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故而主症有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渴等,治宜清热育阴利水,药用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第6题: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节器,寒热错尽可能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黄症。治疗都以平调寒热,和胃消痞为治法。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有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下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证,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第7题:

简述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豉汤证的鉴别。


正确答案: 两证皆有心烦不得眠的主症,但病理转机不同。黄连阿胶汤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正虚邪实之证,多伴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质红赤、净而无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之法。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性质属热、属实,无阴虚病变,故以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舌苔黄白相间等为证候特点,治宜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第8题:

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是()

  • A、大黄黄连泻心汤
  • B、栀子豉汤
  • C、小陷胸汤
  • D、瓜蒂散
  • E、麻杏石甘汤

正确答案:B

第9题: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治则:()。


正确答案:邪热聚结心下;泄热消痞

第10题:

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豉证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黄连阿胶汤证、栀子豉汤证皆属热证,都可见热扰心神不安之心中烦,不得眠(卧),舌红,脉数等症;治疗都属清热法。但二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不同,治法、用药各异。辨析如下:
①黄连阿胶汤证:见于303条。多由素体心肾阴虚,邪入少阴伤阴化热,或患阳热病伤耗少阴阴精所致。肾水下亏,水火不济,而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是其病机。临床以心中烦,不得卧(眠),咽干口燥,手足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故治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药用黄连、黄芩苦寒泻有余,清降上亢之心火,使火降神安则心烦自止;阿胶、鸡子黄、芍药补不足,滋补肾水;共奏清泻心火,滋补肾水,交通心肾,除烦安神之效。
②栀子豉汤证:见于76~78、221、228、375条。多由表证失治误治、邪气化热入里郁于胸膈,或阳明无形之热邪内郁胸膈,或热利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所致。总之,以无形之热邪郁扰胸膈为病机。临床以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胸中窒,心中结痛,身热,舌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故治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此方药仅两味,栀子苦寒体轻上浮,既清透心肺胸膈之热,解郁除烦,又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为君药;豆豉味薄气寒,既透表宣郁解热,又和降胃气,助栀子之用,为臣药。两药相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共奏清宣胸膈郁热之效,使热清郁伸,则心烦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