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内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朱丹溪治疗火、痰、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及用药经验?


正确答案: 朱丹溪所论的火证,主要是内火,他认为火证的临床表现甚多,如诸热瞀瘛,躁扰狂越等,治疗方面,丹溪大体分为实火、虚火和火郁。“实火可泻”,用黄连解毒汤之类苦寒直折属正治法;“郁者发之”,选用升阳散火汤;“虚火可补”凡中气不足者取法于李东垣,味用甘寒;若阴虚火旺,丹溪创用滋阴泻火法,在处方用药上,有补阴精,益阴血之分。凡阴精不足而相火亢盛者,用大补阴丸;阴血虚亏,相火旺盛,则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朱氏的滋阴降火法,补充了刘河间纯用清热泻火之不足,又在东垣的气虚发热外增添了阴虚火旺的证治,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于痰证,朱氏认为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滥用补剂,都可使气血失常,清化为浊,结为老痰宿饮,关键在于脾虚、湿滞、气郁、火炎。痰之为病,变化多端,症状不一,可致咳嗽、呕利、眩晕、惊悸等症。治疗上丹溪认为当分标本,“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在此基础上化痰,又须考虑治气,朱氏以二陈汤为治痰的基本方,具体用药上,又根据痰的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以及人的体质情况而选择用药。
所谓“郁”为滞而不通之义。朱氏认为凡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之气郁滞不通,从而产生郁证,包括气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总称“六郁”。可单独发病,也往往相因致病,但以气机的通畅与否为主要关键,往往因气郁而影响到其他,丹溪创制越鞠丸统治诸郁,其法为后世所宗。

第2题:

试述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丹溪所谓“阴不足”,是指阴精难成易亏而言;所谓“阳有余”,在生理状态下,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时时处于活跃状态并相对于“阴不足”言;在病理状态下.是指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使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的状态,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有余。基于此,丹溪认为阴精的难成易亏,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要保持阴精充盛,首先就得使相火不致妄劝。因此,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列《饮食箴》《色欲箴》两篇,示人要节制饮食和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持阴阳平衡。由此可见,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为阐发“阴虚火动”的病机和倡导滋阴降火之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预防、摄生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第3题:

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正确答案:D

第4题:

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依据有哪些?


正确答案: 动多静少;阴精难成易亏;人之情欲无涯。

第5题:

试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朱氏对相火的论述,包括两方面:
(1)相火为人身之动气。此从生理方面阐述。人体动多静少,处于一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状态中,但动而中节,并非妄动。如果没有动,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就会停止,人体就会没有生命。至于“动”的产生,则是相火的作用。可见,丹溪所言之相火,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此从病理方面阐述。相火作为人身之动气,对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推动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动而无制,就会变成贼邪,损害人体之元气。引起相火之原因,主要是人们“情欲无涯”。此外,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也是引起相火妄动之原因。相火妄动之危害,朱氏明确指出相火妄动,必然会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对人体危害甚大,已非动气之火,而是成为食气之贼火。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脏,肝藏血而肾藏精,肝肾之精血为相火之物质基础。此外,还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概之,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的机能处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故丹溪的相火论,也是其滋阴降火法及其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6题:

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内容。


正确答案: 朱丹溪相火论包括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部分。其相火之常是论述相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之火,维持人身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其相火之变是论述人体的相火妄动的病理状态,此相火妄动丹溪认为是由于醉饱、房劳、大怒、心火等皆可诱发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则易耗伤阴精,阴虚则热,阴绝则死。

第7题:

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①其实“两论”源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内经》阴阳理论。阴阳涵义的异同“两论”从字面上看来,好象只是阳之有余不足的区别,阴之不足则是一致的。当分析了各自关于阴阳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并不完全如此。
②朱震亨认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他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全”“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氏所言之“阳常有余”即气有余,“阴常不足”即血不足。他认为精神情志活动都属“阳动”,强调“凡动皆属火”;以情欲之动可能触发君相火动,故“阳”特指无涯的情欲。朱氏强调生涯情欲之阳与难成易亏的生殖物质之阴,存在着一种难以平衡的“供求”关系。肾精之难于生长,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身易病的关键。
张介宾他在《辨丹溪》一文中说:“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无阳则无生矣。”并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旨为依据,来反对朱氏的观点。
③朱氏从相火暴悍酷烈、煎熬真阴的角度立论,病机中心是阳胜则阴病,是实火伤阴;而张氏则着眼于阴病皆不足,以阴虚火动立论,病机中心在肾命真阴之虚。
④在“两论”指导下,朱震亨创制了补阴诸丸,张介宾创制了两归丸饮。补阴诸丸包括大补丸、三补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等方。至于张氏的左归丸,其功效是“治真阴肾水不足”。与朱氏的滋阴大补丸对比后可以发现,上述两方功效主治类似,组成(含加减药物)竟有七味药相同(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英、拘祀、获等、肉从蓉),其余几味作用方向也基本一致。

第8题:

以相火立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从正


答案:B
解析:

第9题:

元代朱丹溪提出"无()不作眩"

  • A、风
  • B、火
  • C、气
  • D、虚
  • E、痰

正确答案:E

第10题:

简述朱丹溪的相火论。


正确答案: 朱丹溪认为相火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火“内阴而外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有常有变,正常的相火是“动而中节”,是维持五脏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动力,其以精血为基础,寄于肝、肾二脏,并与胆、三焦、膀胱及心包络有关.能养脏腑、充九窍、温百骸、亦称为元阳、真火;妄动的相火即为人体之贼邪,由于情志过度、色欲耗伤及饮食厚味等,皆可以引起相火之妄动,克伐阴精,损伤机体,产生多种疾病,是造成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主要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