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的分证论治如何?

题目
问答题
癃闭的分证论治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癃闭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尿道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抵当丸。脾气不升: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对于尿潴留的癃闭患者,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尚可用外治法治疗。

第2题:

淋证应如何分证论治?


正确答案:淋证的分证论治
(1)热淋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兼见湿热内蕴的证候表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方用八正散。
(2)石淋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初起兼见湿热的证候,久则兼见气虚或阴虚的证候,舌质红,苔薄黄或舌质淡,边有齿痕,或舌质红少苔,脉弦或带数、细弱、细数。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用石苇散。
(3)气淋实证表现为小便涩滞,淋沥不畅,兼见肝郁之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宜利气疏导。方用沉香散。虚证表现为尿有余沥,少腹坠胀,兼见脾气虚弱的证候表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
(4)血淋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兼见心火亢盛的证候表现,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方用小蓟饮子。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兼见肾阴虚的证候表现,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
(5)膏淋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兼见湿热之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兼见肾气亏虚之证,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无力。治宜补虚固涩。方用膏淋汤。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兼见脾肾亏虚的证候表现,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肾。方用无比山药丸。

第3题:

癃闭的肝郁气滞证的主症、治法、主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主症: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主方:沉香散加减

第4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第5题:

朱震亨临证将火证分实火、虚火和()三证论治


正确答案: 郁火

第6题:

试述痹病的分证论治。


正确答案:(1)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
(2)痛痹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腻。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3)着痹肢体关节重着,痠痛,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质红,苔白厚而腻。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4)热痹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尿黄,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味。

第7题:

针灸临床常用辨证论治方法有()证治、()证治、()证治和()证治。


正确答案:八纲;脏腑;经络;气血

第8题:

什么是辨证论治?如何理解症、证、病的关系?


参考答案:(1)辨证论治的概念
所谓“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论治”,又叫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有效指导了临床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
(2)症、证、病的概念及其关系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 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邪、病位、病性、病势等综合而成)。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 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症状和体征是辨别证候和诊断疾病的基本要素,证是 疾病某一阶段的反映,病所反映的是疾病的全过程。中医强调辨证,也不忽视辨病,提倡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它既要求去辨别该病全过程的变化规律,又要求去辨别现阶段的证候类型。

第9题:

《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比较典型的阳虚水气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心阳虚,水停下焦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失于温煦,寒水停于下焦所致。临床以脐下动悸,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②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67条。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温运失司,则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而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③胃阳虚弱,饮停中焦证:见于356条。由胃阳虚弱,饮水过多难以输化,而水饮停蓄于胃中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④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82、316条。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肾阳、或少阴肾阳虚弱,温煦失司,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头眩心悸,腹痛下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

第10题:

《证治汇补·癃闭》中,治疗癃闭的治法中有"隔三之治"是指()

  • A、滋肾涤热
  • B、燥脾健胃
  • C、清金润燥
  • D、疏肝理气
  • E、活血化瘀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