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伤寒三派各自的学术主张是什么?每派主要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明清伤寒三派各自的学术主张是什么?每派主要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由明末方有执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而后从其说者甚多,形成错简重订派。
其代表医家:
方有执,著有《伤寒论条辨》。
愈唱,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
张璐,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黄元御,著《伤寒悬解》等。
②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认为王叔和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奥,实为诸注家所不胜。因此,世传旧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
其代表医家:
张遂辰,明代医家,著《张卿子伤寒论》。
张志聪,清代医家,张遂辰之高徒,著《伤寒论宗印》和《伤寒论集注》。
张锡驹,故其所著《伤寒论直解》。
陈念祖,清代医家,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和《伤寒医诀串解》等。
③辨证论治派:明清时期伤寒学派诸家中,有一些医家着眼于对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论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孰为叔和所增方面争论不休,主张应当发扬仲景心法上下工夫,形成了伤寒学术研究中的辨证论治派。分为三派:
其一、以方类证,代表医家,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徐大椿,清代医家,著《伤寒论类方》。
其二、以法类证,钱潢,清代医家,著《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尤怡,清代医家,著《伤寒贯珠集》。
其三、分经审证,陈念祖为维护旧论的中坚,其对《伤寒论》的临床运用,采用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包诚,清代医家,著《伤寒审证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2题:

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其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第3题:

明清时期最突出的学术成就是什么?为此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医家是谁?


参考答案:明清时期在中医学理论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有命门学说和温病理论。其中赵献可、张介宾等人所倡立的命门学说,丰富了藏象学说内容。吴有性、叶桂、吴瑭等人为温病学理论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王清任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第4题: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正确答案: A.“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第5题:

试述温病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医家及著作。


正确答案: (1)晋唐及以前时期的萌芽时期:此时期没有专门的著作,温病之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于历代文献。温病与伤寒没有明确划分,温病仍隶属于伤寒范围。代表医家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温热病之致病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症状特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治温病方十首;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许多防治温病、温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如太乙流金散。
(2)宋金元时期的发展成长时期:对温病的认识便开始从伤寒学说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郭雍在《伤寒补亡论》强调,温病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元末医家王安道进一步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他在《医经溯洄集》中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从认识上强调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3)明清时期的形成成熟时期。众多的医家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明末吴又可著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薛雪《湿热病篇》、王孟英《温热经纬》及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等。

第6题:

伤寒学派内部明清三大派包括哪几个派别?其学术主张各如何?


正确答案: 明清三大派包括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明清三大派包括主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必须重修考订,于是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大加改定。维护旧论派尊王赞成,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成无己的注释,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辨证论治派认为,不必追究何为仲景,何为叔和,只要临床有效即可。

第7题:

明清时期研究《伤寒论)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明清时期研究《伤寒论》的特点是,拉开了后世伤寒学术争鸣的序幕。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由争鸣而渐次形成伤寒内部不同的学术流派,即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这种学术争鸣反映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兴旺,也推动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发展,促使伤寒学术研究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8题:

试述明清外科三大家的主要代表医家、著作、学术观点。


参考答案:

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在治法上,主张内外并重,“消、托补”三法结合,设计制造了简单有效的医疗器械。书中有对颈部恶性肿瘤的最早记载。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派”把外科病症分阴阳两类,认为“痈发六腑”,“疽发五脏”创制阳和汤,犀黄丸治疗属阴证的外科疾病。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心得派”。强调疡病同样须求本论治,求本之法有二,一是病因,二是辨证。采用紫血丹,至宝丹治疗热性痈疡和疔疮。


第9题:

明清伤寒三派各自的学术主张是什么?每派主要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由明末方有执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而后从其说者甚多,形成错简重订派。
其代表医家:
方有执,著有《伤寒论条辨》。
愈唱,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
张璐,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黄元御,著《伤寒悬解》等。
②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认为王叔和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奥,实为诸注家所不胜。因此,世传旧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
其代表医家:
张遂辰,明代医家,著《张卿子伤寒论》。
张志聪,清代医家,张遂辰之高徒,著《伤寒论宗印》和《伤寒论集注》。
张锡驹,故其所著《伤寒论直解》。
陈念祖,清代医家,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和《伤寒医诀串解》等。
③辨证论治派:明清时期伤寒学派诸家中,有一些医家着眼于对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论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孰为叔和所增方面争论不休,主张应当发扬仲景心法上下工夫,形成了伤寒学术研究中的辨证论治派。分为三派:
其一、以方类证,代表医家,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徐大椿,清代医家,著《伤寒论类方》。
其二、以法类证,钱潢,清代医家,著《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尤怡,清代医家,著《伤寒贯珠集》。
其三、分经审证,陈念祖为维护旧论的中坚,其对《伤寒论》的临床运用,采用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包诚,清代医家,著《伤寒审证表》。

第10题:

明清时期妇科,儿科,针灸科有哪些代表医家及主要成就和学术特点?针灸按摩命运如何?


正确答案: 妇产科:王肯堂《女可证治准绳》武之望《济阴纲目》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对女科“肝郁”辩证论别有新意亟斋居士《达生篇》,特别提出了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儿科学:薛铠著撰,薛己整理《保婴撮要》,特别重视母乳对婴儿身体与健康的影响;对于小儿调治则提出“未病则调治母乳,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其中儿科著作有《幼科发挥》,按五脏主病系统论述了多种儿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另外还有《片玉新书》《育婴家秘》《痘疹心法》《片玉痘疹》)。他主张调理之法,一是“调母乳,节饮食”,二是用药和平,攻补当慎。主张“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观察到瘫痪、失语等惊风的后遗症。开创“玉枢丹”一方。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在整理中医学儿科文献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复正《幼幼集成》,作者反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说法。对于虎口三关脉纹,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紫红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针灸科:高武《针灸聚英》(《针灸聚英发挥》)。曾设计铸造男、女童铜人各一座。杨济时《针灸大成》,书后附有《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针灸的命运: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使得针灸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在民间仍广泛地流传应用。
按摩的命运:“推拿”即按摩,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名称。由于宋、金时期,政府医疗机构不设按摩科,使得按摩术的发展受到抑制。元末明初,太医院开始重设按摩科,为按摩学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清代按摩术的一大特点是把按摩手法扩大到正骨的治疗领域,形成了所谓“正骨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