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改善牵引电机换向器电位分布的根本办法及原理。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改善牵引电机换向器电位分布的根本办法及原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牵引电机换向器()主要是由于电刷火花较大()而形成的。


参考答案:黑片;达到或超过2级火花

第2题:

直流牵引电机换向器套筒内孔与电枢轴通常采用()配合。


正确答案:过盈

第3题:

牵引电机的刷盒与换向器表面的距离应保持在()mm。


参考答案:15~3.5

第4题:

ZD105型牵引电机换向器有规则分布黑片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⑴电刷位置不在中性线上。
⑵电刷沿换向器圆周不均匀分布。
⑶刷盒底面与换向片不平行。
⑷换向极装配时其不同心度偏差太大。
⑸换向极或补偿绕组出现匝间短路。
⑹换向极第二气隙垫片垫错。
⑺电刷材质和换向器表面不良。

第5题:

电机环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换向器上电位特性过陡及片间电压过高。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直流牵引电机环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换向器上电位特性过陡及片间电压过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原理?


正确答案: (1)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的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2)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下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出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出后膜发生超极化。
作用:突出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

第8题:

牵引电机换向器()是指沿换向器圆周,有明暗色调变化的平行圆环,其宽度是随意的。


参考答案:条纹

第9题:

脉流牵引电机电枢直径在()以下时,电枢铁芯、前后压圈及换向器套筒等部件是直接压装在转轴上的。


正确答案:400mm

第10题:

410牵引电机换向器检修是怎样规定的?


正确答案: 410牵引电机换向器直径不小于374mm,磨耗深度不大于0.2mm,无过热烧损及严重拉伤,云母槽下刻深度0.5-1.5mm,换向器倒角:0.5×45°角,升高片无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