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其病理类型多为().

题目
单选题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其病理类型多为().
A

绒毛性息肉

B

增生性息肉

C

腺瘤性息肉

D

退行性息肉

E

假性息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男性,40岁,间断便血2周。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横结肠息肉,广基底,直径约 2cm,组织活检经病理证实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是

A.结肠镜电灼圈套切除

B.开腹行局部肠管切除吻合手术

C.无需处理

D.定期随访密切观察

E.行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直肠吻合


正确答案:B

第2题: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其病理类型多为

A.绒毛性息肉

B.增生性息肉

C.腺瘤性息肉

D.退行性息肉

E.假性息肉


正确答案:C

第3题:

患者男性,52岁,间断便血1个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约2.5cm横结肠息肉,基底广,活检后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下一步治疗最佳的是

A.结肠镜下局部电灼圈套切除治疗

B.开腹行局部肠管切除吻合手术

C.药物治疗

D.定期复查

E.行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直肠吻合


正确答案:B
广基息肉,直径约2cm,病理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存在恶变可能,故治疗上宜行息肉肠段局部切除术。

第4题:

大便时排出鲜血,肉眼见血与便不混,大便成形。应首选的检査是

A.大便常规镜检
B.肛门直肠指检及直肠镜检查
C.乙状结肠镜
D.纤维结肠镜

答案:B
解析:
[考点]直肠肛管疾病的检查
[分析]便血时,直肠指检和镜检是必须进行的检查,简单易行;尤其是便鲜血、血与便不混,说明大便是在成形后排便前或排便时沾染的血,提示病变位置低,可能位于直肠及肛管。因此,此病人首选肛门直肠指检及直肠镜检査。大便常规镜检只能证实出血,对此病人无意义;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钡灌肠等检查可以作为后续的检查,不是首选。

第5题:

大便时排出鲜血,肉眼见血与便不混,可见成形便。应首选的检查是

A.钡灌肠

B.大便常规镜检

C.纤维结肠镜

D.乙状结肠镜

E.肛门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


正确答案:E
14.答案[E] 解析:便鲜血、血与便不混且大便成形,说明大便是在成形后排便前或排便时沾染的血,提示病变位置低,可能位于直肠及肛管。因此首选肛门直肠指检及直肠镜检查。

第6题:

男性,24岁,反复排黏液稀便和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行诊断性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最可能发现的息肉类型是

A.绒毛性息肉

B.增生性息肉

C.腺瘤性息肉

D.退行性息肉

E.假性息肉


正确答案:C

第7题: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便和血便1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

A.乳头状息肉

B.增生性息肉

C.家族性肠息肉病

D.退行性息肉

E.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正确答案:C
家族性肠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

第8题:

男性,50岁。下腹隐痛不适,偶有黏液血便,按慢性结肠炎治疗效果不佳,此时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A.直肠指诊

B.直肠镜检

C.腹部CT

D.X线钡灌肠

E.纤维结肠镜检查


正确答案:A

第9题:

男性,60岁,大便频数,里急后重,大便混有少量粘液血便2个月,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多数红细胞,偶见白细胞。

首选应做哪些检查:( )
A.B超
B.钡灌肠
C.纤维结肠镜
D.肛门直肠指检纤维结肠镜肛门直肠指检

答案:D
解析:

第10题:

患者23岁,男性,久居北方未曾去过外地,偶尔粪便中带血,乙状结肠镜检查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可见一个直径1.5cm的短蒂息肉状物。该肿物最不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 A、Peutz-Jephers息肉
  • B、腺瘤
  • C、血吸虫性息肉
  • D、幼年性息肉
  • E、增生性息肉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