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供求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评论。

题目
问答题
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供求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评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里的供求均衡论至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供求均衡论为了得到均衡的存在性,对市场运行条件和经济当事人施加了若干不切实际的假设。如市场上存在一个可以自由涨落的价格,面对这一价格信号,需求和供给自发变动,买者和卖者相应地调整自身的需求或者供给数量;买者与买者、卖者与卖者之间相互竞争,最终使得需求与供给相一致。这里我们着重指出,在现实经济中某些市场并不总能处于需求等于供给的均衡状态,价格调整也并不总是需求和供给调整的唯一信号。
其次,供求均衡论并没有真正说明均衡的实现问题。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偏离均衡的状态趋向于均衡的速度,即价格的调整速度。在以静态形式出现的供求均衡模型中,西方经济学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市场供求一定趋向于均衡价格,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价格在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之间变动。
最后,这里的供求均衡模型是一种局部均衡。在分析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达到均衡时,供求均衡模型假定均衡状态只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涉及需求或者供给的分析,“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是必要的前提。这就意味着,除了影响需求量或者供给量的价格因素之外,其他商品或要素的价格以及技术、偏好等因素都保持不变,结果,这些因素就被排除在了决定一个市场均衡状态之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民间有“谷贱伤农”之说,即丰收时农民收入下降,而歉收时农民收入不一定减少。试用供求分析方法及弹性理论分析。


参考答案:

根据供求分析法,当需求不变,供给变化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随之变化。
当供给增加时,均衡交易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当供给减少时,均衡交易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当农业丰收时,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而歉收时,由于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交易量,价格上升。又根据弹性理论,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可分为弹性需求、单元弹性和非弹性需求。由弹性理论可知,对于非弹性需求的产品,当价格下降时,总收入将减少;当价格上升时,总收入将增加。
农产品属于非弹性需求产品,所以,丰收时,供给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农民总收入下降;而歉收时,供给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农民总收入不一定减少。


第2题:

试用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管理学派的观点)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


答案:系统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的学科群。
(1)社会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其庞大性、复杂性、目的性、不确定性、成长性、适应性、资源的冗余性等特点更为突出。管理者从系统的思想出发,研究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再把约束条件放进去,进而探索出治理社会的一种好的或比较好的管理模式。
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概念:整体优化概念、结构概念、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动态平衡概念、信息反馈概念。
(2)利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
学校具有社会系统的特征,即拥有自己的组织信念、情感、目的、准则、身份和角色、权力、等级、法规、设施等。利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学校的构成和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可以把学校组织视为在开放系统中的一种动态组织。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行为习惯等等)都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工作秩序、效率发生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有一类是确定性的,它们与学校质量和效率是线性关系;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是偶然发生的,它们与学校质量和效率是非线性关系。这两类因素相互影响使学校管理的质量和秩序呈波动状态。教育管理人员把系统理论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解决教育
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②学校管理上使用的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决策、教育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等新技术、新方法都是根据系统理论的原则设计出来的。管理者从整体上研究影响教育质量和秩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各种不同组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解决整体的协调性、结构合理性、运行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
③在学校组织中,校长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人之间的关系。校长的权力只有被教职工接受的时候才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教职工是学校组织的成员,他们要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并为学校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他们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④学校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系统集合而成的系统,学校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行为方式,都受与其直接相联结的子系统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对内部结构的调整,对组织系统内部各式各样的活动状态进行最佳秩序的组合,以求形成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学校组织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存在着教师层、学生层和领导层的等正式组织,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团体。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团体的目标常常会出现冲突,而组织的成员也有其非正式目标。也就是说在学校系统中存在两种行为动机,一种源于个人,一种是由于组织要求。团体在某些场合下共同协作去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又会为实现各个小团体自身的目标而合作。领导者需要对个人需要和组织需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综合互相冲突的目标。综合的策略性工具就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组织与个体之间联盟。如果学校管理者把学校看作一个各联盟的集合体,则他的管理任务就在于谋求把各联盟联结成网,这个网络将以半协调的方式去达成某种层次的稳定或变革的计划。

第3题:

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探究者,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途径。情境化学习表现在与传统的形式化、体系化的知识型教学相对应,传统学习往往导致学生能应付考试,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不能解决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部分导致了目前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建构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知识学习,而是强调学习与真实情境地应该有关联性。基于案例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各种程序性知识,同时,还能使一些陈述性知识或学术性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本课的导入充分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以创设”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兴趣和求知欲,拓宽了教育空间、缩短了心理距离。

第5题:

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正确答案: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它确实解释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表面现象,如地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需求、劳动供给曲线可能会向后弯曲等等。此外,我们也并不一般地反对从量上计算某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事实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可以计算例如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以便更好地评价和加强资本运用的效果。
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整个西方经济学中辩护色彩和庸俗性质最为明显的内容,因为它试图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例如,根据这一理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雇佣要素的原则是使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其中,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被看成是要素的“贡献”;要素价格则是要素得到的“报酬”。于是,完全竞争企业雇佣要素的原则又可以看成是:要素的报酬等于要素的贡献。如果这里的要素表示劳动,则结果就是:劳动的报酬恰好与其贡献相等。这就完全否认了剥削的存在。

第6题:

凯恩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也被称为()。

A、IS-LM理论

B、黑箱理论

C、局部均衡分析

D、一般均衡分析


参考答案:A

第7题:

理论上投资随利率上升而下降,但实证没有发现投资与利率的这种关系,试用均衡的观点说明这两个问题。


答案:
解析:
(1)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最优化问题,即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厂商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仓库等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投资成本的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时,投资是值得的。因为利率是投资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本,利率升高意味着投资的净收益率低,从而投资量减少。所以,投资随利率上升而下降。 (2)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均衡的问题,即现实中的利率都是投资和储蓄相结合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实证方法是用实际观察到的数据去拟合投资和利率的关系,由于实际观察到的数据是均衡的结果,是由投资的需求和投资的供给共同决定的,从而会产生识别性问题。所以回归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反应投资的需求面,也就是不一定能得出投资和利率的负相关性。事实上,由于储蓄和投资的不同变动情况,实际中的利率和投资可能表现出负相关,也可能表现出正相关,甚至毫无规律可循。图13-1的(a)、(b)、(c)分别反映了三种典型情形。

第8题:

中国民间有“谷贱伤农”之说,即丰收时农民收入下降,而欠收时农民收入不一定减少。试用供求分析法即弹性理论分析。


参考答案:

(1)当供给增加时,均衡交易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当供给减少时,均衡交易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2)当农业丰收时,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而欠收时,由于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交易两减少,价格上升。
(3)又根据弹性理论,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可分为弹性需求,单元弹性和非弹性需求。由弹性理论可知,对于非弹性需求的产品,当价格下降时,总收入将减少;当价格上升时,总收入将增加。
(4)农产品属非弹性需求产品,所以,丰收时,供给增加,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农产品收入下降;而欠收时,供给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农民总收入不一定减少。


第9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第10题:

()综述是对某一领域的科研情况做全面分析比较,在概要性综述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分析和实例对比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 A、评论性
  • B、横向
  • C、综合性
  • D、专题性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