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理论主要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金融脆弱性理论主要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80年以来的投资理论发展主要有( )。 A.市场微结构理论 B.行为金融理论 C.期权定价理论 D.有效市场理论


正确答案:AB
了解证券投资分析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主要的代表性理论。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P11~12。

第2题:

灵感理论主要有哪些?
柏拉图——把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朗吉诺斯——把创作的源泉归结为神赐的神秘灵感。
灵感的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

第3题:

把监管看成是一种商品,认为这种商品的分配受供求关系支配的金融监管理论是()。

A.俘虏论

B.监管经济学

C.金融脆弱性理论

D.公共效益论


参考答案:B

第4题:

以下不是金融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的是()。

  • A、经济发展的虚拟化
  • B、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
  • C、金融市场自身的波动性
  • D、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 E、信用脆弱性

正确答案:A

第5题:

以下关于金融脆弱说的论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融脆弱说认为银行业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 B、在监管的制度安排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处于核心地位; 
  • C、银行的脆弱性造成了银行的脆弱性,银行的脆弱性决定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 D、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金融体系需要政府提供监督管理

正确答案:B

第6题:

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 )。

A.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B.金融稳定假说
C.金融业的脆弱性
D.金融不稳定假说

答案:D
解析:
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的内在不稳定性。

第7题:

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有哪些类型?


正确答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协调。

第8题: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有哪些区别?


参考答案:

(1)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对象不同
(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不同(5)竞争优势理论不像比较优势理论那样被广泛运用


第9题:

试述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正确答案: (1)现存国际金融体系发端于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协定》,其核心是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国际货币安排。同时为消除过度的经济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充当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人和危机时的最后贷款人。在这种所谓―无制度‖体系下,汇率波动剧烈,资本流动日益频繁,金融危机频发,尤其是进入90年代,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使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暴露出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存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原因。
①汇率制度的脆弱性;(钉住汇率和浮动汇率混合汇率安排的问题)。
②多元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各国在调整储备货币结构的过程中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权威性(发达国家和大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小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地位悬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独立性差使其不能客观有效地发挥权威作用和其应有的监督、预测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3)改革重点: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努力由此展开。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上: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A、扩大资金实力:新增900亿美元的基金份额;B、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督促成员国信息披露:进一步推广关于数据公布的特殊标准建立国际收支预警系统的政策。C、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不再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时强调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政策指导已转向结构调整和金融机构重组。
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目的是为了维护区域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具体体现在:A、汇率制度合作(共同一揽子货币、创建共同货币)。B、区域监督机制;C、威慑机制(增强区域整体形象);D、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

第10题:

1980年以来的投资理论发展主要有()。

  • A、市场微结构理论
  • B、行为金融理论
  • C、期权定价理论
  • D、有效市场理论

正确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