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应当“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艺术生产”
“形式”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
第1题:
简述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法律观及法制观点的核心。
(一)、关于正义论的法律观:
1、关于人、城邦的论述。“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是正义的产物,是实现正义的手段;
2、正义与善德。人应该有善、美德和正义这三种品质;
3、关于什么是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法律来源于正义、体现正义并以实现正义为根本目的,这是他法律思想核心的所在。他将正义分为“自然的政治正义”和“习惯的政治正义”,前者各个城邦都相同,后者则因国而异;正义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分为普遍(守法)正义和个别正义,个别的正义又可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平均的)正义两种。以及中庸之道及其标准,就是“取其中”。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就是正义的法律观,法律离不开正义,离不开美德,因为法律本身是从社会的政治正义演化而来的,正义的原则必须寓于法律之中。
(二)关于法治观点的核心:
1、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从法治的理论基础角度,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人性论的基础和认识论的基础。人性论的基础是人类普遍存在恶性,“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认识论的基础是“众人智慧优于一人智慧”;
2、关于法治的内涵。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制定的良好和普遍的服从”,法治还应该是良法与守法的结合。以上两种理论被称作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公式,对于西方法治未来发展的价值定向有深远意义。
第2题:
第3题: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亚里士多德
D.亚历山大
第4题: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有形式没有质料的的东西是()
第5题:
()是完全的社会学观点的代表。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第6题:
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理论正确的有()。
A.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观点与柏拉图的相同
B.亚里士多德主张人治
C.制订一个良好的法律是法治的前提
D.普遍服从法治的关键
E.亚里士多德提倡法治
第7题:
述评亚里士多德关于七至十四岁儿童的教育的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满7岁应入国立学校,但只限男孩,高深的教育对于女子是不适宜的。这种观点,显然落后于柏拉图了。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说法,七至十四岁是品格教育的阶段,要“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他认为,道德教育有三个要素——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其中习惯至为重要,如果儿童习惯于运用理智控制欲望,那么他就能避免从恶、养成善行。至于如何培养这种心智判断的良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主要应通过音乐教育。音乐,根据希腊传统,包括诗歌与文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添列了绘画,这一主张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具有很大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供人娱乐和文化消遣之外,更重要的是“确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心智若与美好的音乐达到和谐,就能喜爱崇高的东西,痛恨低贱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一定用它(音乐)来培育青年一代”。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特重音乐,与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有关,课程被据以分成两类:有用的与文雅的。前者不高尚、不文雅,服务于事功与实用;后者高尚、文雅、合乎人性,服务于闲暇。音乐既是娱乐,又能陶冶性情,供理智享受,自然就是一种应受重视的“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
为了“净化”非理性灵魂,体育也很重要。亚里士多德赞成的是雅典式训练健美的和谐发展的体育,他认为体育固然要培养勇敢,但勇气必须伴随有“谐调”而“柔和”的“性情”,不应变得“凶残”和“流于粗俗”。关于体育与音乐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也反映了当时有文化的雅典人的主张,只是在许多方面作了更加细致的发挥。
此外,儿童还要学习读、写、算,但这些不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谋生、处理家事、参与政治生活等等,作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来掌握。总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以美育(音乐)为重点,智、体各育和谐发展,以完成德育任务。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形成习惯,逐步养成“中庸”、“适度”、“勇敢”等等美德。
第8题:
A、马克思
B、亚里士多德
C、叔本华
D、高尔泰
第9题:
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的有()
第10题:
最早提出地心说观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