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重要的鉴别点是:()

题目
单选题
非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重要的鉴别点是:()
A

皮肤瘀点

B

脑脊液脓性改变

C

发病年龄

D

冬春季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


参考答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除流脑和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菌血症外,还包括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眼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第2题:

简述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有:
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成人多见,多继发于中耳炎、肺炎、颅脑外伤及手术病人。易复发。
②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于婴幼儿。
③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继发于皮肤感染或败血症等。
上述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多散发而不引起流行,无皮肤黏膜淤点、淤斑。确诊则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出不同病原菌。
(2)结核性脑膜炎
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②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起病1~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表现,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
③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
④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明显。脑脊液外观混浊呈毛玻璃状,白细胞多在50×106/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
⑤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3)隐球菌性脑膜炎
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②有低热、头痛等症状,逐渐加重,头痛症状突出,有时非常剧烈。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
③多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有些患者有鸽子接触史。
④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更明显,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浑,白细胞多在50×106/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
⑤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可确诊。
(4)败血症休克型: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鉴别。后者可有原发病灶,发病无季节性。确诊则有赖于血培养检出其他致病菌。

第3题: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参考答案:(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有: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成人多见,多继发于中耳炎、肺炎、颅脑外伤及手术病人。易复发。②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于婴幼儿。③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继发于皮肤感染或败血症等。上述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多散发而不引起流行,无皮肤黏膜淤点、淤斑。确诊则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出不同病原菌。(2)结核性脑膜炎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②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起病1~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表现,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③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④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明显。脑脊液外观混浊呈毛玻璃状,白细胞多在50×10/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⑤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3)隐球菌性脑膜炎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②有低热、头痛等症状,逐渐加重,头痛症状突出,有时非常剧烈。皮肤黏膜无淤点、淤斑。③多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有些患者有鸽子接触史。④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更明显,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浑,白细胞多在50×10/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⑤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可确诊。(4)败血症休克型: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鉴别。后者可有原发病灶,发病无季节性。确诊则有赖于血培养检出其他致病菌。

第4题: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有:
(1)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成人多见,多继发于中耳炎、肺炎、颅脑外伤及手术患者。
易复发。
(2)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于婴幼儿。
(3)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继发于皮肤感染或败血症等。
上述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多散发而不引起流行,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确诊则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出不同病原菌。
2.结核性脑膜炎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起病1~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表现,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
(3)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
(4)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明显,脑脊液外观混浊呈毛玻璃状,白细胞多在50×10/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
(5)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3.隐球菌性脑膜炎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有低热、头痛等症状,逐渐加重,头痛症状突出,有时非常剧烈。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
(3)多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有些患者有鸽子接触史。
(4)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更明显,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浑,白细胞多在50×10/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
(5)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可确诊。
4.败血症休克型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鉴别。后者可有原发病灶,发病无季节性。确诊则有赖于血培养检出其他致病菌。

第5题:

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双球菌。()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简述耳源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耳源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如下:①耳源性脑膜炎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病史,经常流臭脓,X线或CT检查可有乳突空洞,骨质破坏;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在流行季节,有流行病史,皮肤、粘膜瘀斑及出血点等有助于鉴别。脑脊液细菌培养,为脑膜炎双球菌,耳源性者为其他致病菌或杆菌;③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可伴身体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结核病灶,或有结核性中耳乳突炎,脑脊液检查有助于鉴别。

第7题:

非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重要的鉴别点是:()

  • A、皮肤瘀点
  • B、脑脊液脓性改变
  • C、发病年龄
  • D、冬春季发

正确答案:A

第8题: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要点


参考答案:(1)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2)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脑实质损害,有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神志障碍、惊厥及呼吸衰竭。(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及化脓性改变。(4)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第9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正确答案:脑膜炎双球菌

第10题: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正确答案:1.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该病除流脑和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菌血症外,还包括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眼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
2.病原学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并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本菌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均很弱,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皆易死亡。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则发患者群可向高年龄组移动。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5月,3月至4月为高峰。人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及新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