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我们杀生食肉,是为的救度众生出离畜生恶道受苦,一刀杀了它,免得继续再受苦了,老居士以为这话对吗?

题目
问答题
有些人说:我们杀生食肉,是为的救度众生出离畜生恶道受苦,一刀杀了它,免得继续再受苦了,老居士以为这话对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法论典,禅宗和净土宗的人没必要学,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信徒有民族、种族、语言文字的不同,三藏的教义并没有什么印度、西藏、内地的差别。
太虚大师在《宗喀巴大师偈赞》中写道:“此土禅净,今亦沦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唯师与我,志趣相当,千年万里,不隔毫芒。”只有太虚大师这样精通佛理的人,才能清楚认识宗喀巴大师其人及其著作的价值。很多的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所致。
我们追求的是遍知,是一切种智。只知道一个宗派的一个教典是不行的,我们应全面掌握三藏经论各教派的教义,即使不修,起码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也可免去谤法之罪。在佛教里,谤法是最严重的罪孽。

第2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第3题:

见人杀生,虽发救度之愿,而力不从心奈何耶?


正确答案:力能救之,而功德利益,两方圆满,倘力不从心,只要发心真诚,力若用尽,而自己功德,已同须弥。以理言之,一念之慈,成佛之因,以事言之,八识田中已落善种矣。

第4题:

有人说:“细菌是下等微生物。”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有情识的生物和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有严格的区别。
佛经中说:“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这“微虫”指的就是“细菌”。僧律中规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经过纱布过滤,就是为了防止伤害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从现在克隆技术的成功来看,“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的佛语,应有新的解释。人体中的“八万四千微虫”,不单指人体内的“细菌”,也应包括“精虫”和人体的“细胞”,因为佛经中的“因陀罗网”能预言亚原子领域的物质结构,“微生物房舍人体论”,同样可以看做是人体生物结构深部秘密的洞察预见。

第5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
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
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
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

第6题:

有人说“人的意识是物质性的大脑的产物”。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
(1)只要大脑存在人就不会死。人的物质大脑通过特殊处理可以保存很久,但人的寿命有限,无法无限地延长,即使是精力旺盛的青年人死亡,其大脑仍然和死尸的其他部分一样,没有任何感觉和思维活动,没有精神能量。究竟是人的精神支配大脑,还是大脑支配人的精神呢?
(2)大脑是物质的东西,人可以仿造,但仿造的机器人、电脑为什么没有自身的智慧和意识活动呢?如同电脑的软件并非是硬件产生的,人的意识也不是物质性的大脑的产物。
由此可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7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不重视佛典的研究,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纯属偏见。
藏传佛教在教义理论方面以佛经为根据,凡无佛经根据的说法一律不予承认,怎能说“不重视经典”?
但藏传佛教学习佛法,不是从原著经典入手,而是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入手,从掌握总的纲领性大论入手,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再重复前人已有定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历代佛学大师的宏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佛典的真正内涵。

第8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第9题:

随喜他人杀生、唆使他人杀生,分别会有何种过失?如果许多人共同杀了一个众生,这个罪业该怎么分?


正确答案: 随喜他人杀生具有同样的罪业。
唆使他人杀生,过失更大,不仅自己有杀生的罪业,还让他人染上了杀生的罪业。
如果许多人共同杀一个众生,凡是参与杀生的每个人,都将得到杀生的整个罪业。

第10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