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物致知”?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格物致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理学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 A、诚
  • B、仁义
  • C、格物致知
  • D、忠孝

正确答案:A

第2题:

山东财经大学的校训是()。

  • A、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
  • B、博学笃行 弘德明志

正确答案:A

第3题:

格物致知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儒家所倡导的认识方法及道德修养方法,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至。”程朱学派论述较详。南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种“即物穷理”的说法,把与事物的接触看成是认识事物的条件,因而有其合理之处。与此不同,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王守仁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第4题:

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

  • A、《中庸》
  • B、《论语》
  • C、《孟子》
  • D、《大学》

正确答案:D

第6题:

二程之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知至便意诚,若有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尔。”大程所说的“知”,更多意义上是指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天德,非一般知觉之知和知识之知,“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因此需要格物,格物为致知的工夫。在小程看来,格物致知乃人的修养工夫之基础,是为学之本。“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格物为穷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程颐区分了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认为“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大程强调理在人心,只要反身而诚,则理自明;小程认为理在人心,也在事物,格物对两者都应该格,才能穷理,不过其也更重视德性之知。

第7题:

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第8题:

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正确答案: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的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第9题: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 A、郑玄
  • B、司马光
  • C、章太炎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 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 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 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 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