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吗?

题目
问答题
解脱、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不是,解脱只是转念而已。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闻思、不断的求证、不断的转念。由迷转悟,从梦中醒过来,别的变化没有。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苹果能长出字来吗?


正确答案:
在苹果进入成熟期,人们用不透光的黑纸剪成字样,贴在苹果向阳面上,这样,被遮住的地方照不到阳光,不能光合作用,同时花青素的形成受到一定影响,显出黄色,而未遮光的部分,花青素增多,呈现红色,当撕掉纸后,我们就会看一个带字的苹果。

第2题:

开悟或明心见性而未断除四种食,这样的人能成佛吗?


正确答案: 不能。
对四种食仍有贪爱,便继续生死轮回。

第3题:

解脱者不分是非好坏吗?


正确答案: 解脱者对是非、好坏清清楚楚,但他不是站在自我的立场来分辨是非、好坏。最主要的,他对是非、好坏没有贪瞋之心。

第4题:

解脱、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吗?


正确答案: 不是,解脱只是转念而已。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闻思、不断的求证、不断的转念。由迷转悟,从梦中醒过来,别的变化没有。

第5题:

见性就是成佛吗?


正确答案: 见性并非就是成佛,理由如下:
(1)见性在成佛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中是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菩萨道见道与佛道之间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见道与罗汉道之间相隔修道八地。大乘成道三个阿僧祗劫时间分配是:
第一个阿僧祗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
第二个阿僧祗劫从一地见道到七地末尾;
第三个阿僧祗劫从八地到十地末尾。
(2)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见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细分二障。佛是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作真佛。
(3)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但他们的本道果位是罗汉,而不是佛。
(4)有佛名未必都是“佛”,如缘觉罗汉称辟支佛;十地菩萨已获得与佛相同的相好庄严,也可称作“佛”(见《现观庄严论》)。
(5)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已“开悟”见性的达摩为什么还要修止观面壁九年?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在弘忍处得真传而开悟见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为什么回到岭南后隐居在猎人队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禅宗不属于密宗而属于显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须符合弥勒《大乘经庄严论》和《般若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境行果理论。
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两点:
(6)在大乘显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三个无量劫和许多个无量劫修成佛果之说,没有本世肉体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说。因此,禅宗的“见性成佛”的“佛”,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归正。
(7)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a)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b)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c)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d)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e)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根据这一成佛模式可以断定,禅宗的所谓“见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圆满的佛,只是指“登地”,进入如来家族。
(8)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化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净”的体性和佛的通达无碍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资粮。
“见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结果,而色身的成因是无量功德善行。因此,“见性”只是佛的法身属性,不是色身属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缘,只修见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讲“见性”,不讲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9)“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初“见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层“见惑”,破不了心性深层的习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见性后的修道结果。“顿悟渐修”,就是指的悟后的修道过程。
因此,可以断定“见性不是成佛”。

第6题:

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吗?


正确答案: 禅宗的“见性成佛”单就“见性”二字讲,指获得性空正见。
获得性空正见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佛不但要有见性智慧,还要有以福德资粮为因缘的报身、化身,即色身。
单一的见性智慧是大小乘共有的,只能破除粗分的烦恼障,获得小乘的四圣果。成佛还要完成以大慈大悲心和利众成佛心(菩提心)为动力的六波罗行,即菩萨大行。
见性真智是破除见惑获得的成就,在见道时就可以获得,但其圆满在佛道,即无学道。
见性到成佛,中间还要经过一地到十地的修道。按《现观庄严论》的观点,从见道到十地,要经过两个阿僧祗劫的修持。
所以说,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是成佛。
密宗的“即身成佛”是“今生今世成佛”,这“成佛”指的是成就破除二障、具备色法二身的真佛,而不是指单一的“见性”。一生能完成相当于三个阿僧祗劫的福慧资粮,这正是密法的不可思议之处。
但即身成佛并不是一切密法的特点,在四部密法中,只有无上密才有即身成佛的殊胜法门。虽然无上密有即身成佛之法,但修无上密的人未必都能成佛,原因是即身成佛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并不是随便念念咒,观想观想就能成佛。
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那样:“密法光靠法的殊胜不行,还要修学密法的人根器殊胜。”又说:“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弟子成就的速度比单修显法的人快,不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的人成就的速度反而比修显者慢。因为,显法虽然成佛的速度慢,但可以成佛,单独修密法成不了佛。”

第7题:

有人说,修禅和净土什么也不用学,就可以开悟、往生甚至成佛,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如果可以这么简单走捷径的话,佛就不需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了。佛当时为何要说那么多经典?仅凭想象,连一个世间的海都渡不过去,能渡过生死之海吗?你可以试一试,站在长江岸边发个愿,能不能到达江对岸?佛教是实实在在的极为科学的东西,每一步都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一种虚无缥缈。
有的人还没有在横隔两岸的人海中深入一步,就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苦海,毫无自知之明地宣称:“啊!我已经到达彼岸!”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有些学禅的人说不需要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像船,在到达彼岸后你可以扔掉它,但是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把这个船烧掉或砸掉,这是种聪明的抉择吗?看起来似乎很英雄,实际上很愚蠢,没有了船如何过河?开悟之前,甚至在成佛之前都要学习经典,十地菩萨还要灌顶传法,最后才能进入佛地。
佛陀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一部“航海技术原理”,一张“航海图”,一个“指南针”,这就是全部佛法。我们要渡生死之海,就要依靠佛法这条可靠的“船”,根据“航海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选定的路线前进,然后才能到达彼岸。

第8题:

有人自认开悟了,知道无我了,算成佛吗?


正确答案: 不算,知道无我,但深层的自我还未断除,只能算是证初果或二果。

第9题:

佛陀不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能腾云驾雾吗?


正确答案: 佛陀本来就是平凡、平实、平淡的人,成佛就是返璞归真。只是后来的人把佛陀推到又高、又玄的位置上,结果变成了高不可攀的大偶像。过分的推崇佛陀,造成了众生的自卑心,认为成佛遥不可及。其实人间佛陀很土气,但法界大自然比佛陀更土气。

第10题:

地藏菩萨的根本无明断了也未?‘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成佛以后,来度地狱众生不是更快吗?


正确答案:此尊菩萨,便是等觉,法身解脱,与佛无异,有佛全德,无佛之位而已。亦犹观音菩萨,大悲心切,不入净之净土,而偏向界度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