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孟子的观点,良知的理论基石是()。

题目
单选题
根据孟子的观点,良知的理论基石是()。
A

性善论

B

性无善无恶论

C

性恶论

D

性亦善亦恶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桕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正确分析】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否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自身的认识。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如题目中康德和孟子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来自“神的启示”或“绝对观念”,如题目中柏拉图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A选项康德、孟子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可知论。B选项题干讨论的是唯物主义思想。D选项主观唯心主义是康德和孟子的观点,不全面。因此,ABD选项错误。

第2题:

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属于德性感情的部分:()

  • A、良心
  • B、良知
  • C、明智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第3题: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核,法治理论是()。

A.法治实践的理论基石

B.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石

C.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石

D.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提出来的主张“良能、良知、良心”。

  • A、孟子
  • B、孔子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第5题:

孟子对“良知”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良知是()。

  • A、恻隐之心
  • B、是非之心
  • C、羞恶之心
  • D、辞让之心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A.《论语》和《孟子》
B.《孟子》和《中庸》
C.《论语》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一1529年1月9日),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明人伦”,即将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他认为,“良知”是一切是非观念的根源,是天理乃至社会一切伦理道德的本源。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倡导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求放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可见,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孟子》和《大学》。

第7题: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

  • A、良心
  • B、良知
  • C、良好
  • D、良能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主张教育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这是( )理论的观点。
A.性三等论 B.性善论 C.性恶论 D.性中立论


答案:B
解析:
性善论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主张教育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第9题:

孟子把“心性本体”称为()

  • A、本能
  • B、本性
  • C、良知
  • D、良心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在知德和立良知上,孟子更多的是谈论()。

  • A、知言
  • B、知命
  • C、知天
  • D、知性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