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福田。


正确答案: ⑴教证:《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⑵理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果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殊胜的福田,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第2题: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


正确答案: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
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
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
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
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
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
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
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
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
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
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
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第3题:

供养佛陀等殊胜对境时,如果自己发心不清净,会有功德吗?请举一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也会有。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此人即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之前世。

第4题: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


正确答案: 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

第5题:

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定。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第6题:

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正确答案: 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第7题:

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正确答案: 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第8题:

调节土壤空气的措施主要包括()。

  • A、排水
  • B、深耕细耙
  • C、施化肥
  • D、施有机肥

正确答案:A,B,D

第9题: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第10题:

发心分为哪几种,其中加行发心殊胜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正确答案: 发心分为:A不善的发心,B无记的发心,C善的发心又分为下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即菩提心
加行发心殊胜: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没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是很困难,所以说菩提心的来源是大悲心,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离开了众生这年所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菩提心的修持全部以利益众生心态来摄持,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
用三殊胜来发心功德利益真的很大,就像我前年腊月23在送子观音菩萨面前为一切众生求子,前几天我妹打电话告诉说她怀上了(结婚几年都没有差点为这件事而离婚),在没有参加网络共修前,以前我也为她求过,只是为她一个人许愿,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以后做什么事都会用三殊胜慢慢来摄持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