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

题目
单选题
哪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
A

金刚经

B

六祖坛经

C

阿弥陀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诸供养中,供佛为最,佛在祇园,有一次舍利弗以一钵饭供佛,佛看身旁有狗,即将钵饭转施与狗吃,同时佛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利多呢?舍利弗言,布施狗得福利多,佛即加以印可,此是何说耶?


正确答案:外为福田,佛为福田之最,内为心田,慈悲平等为心田之最。再为求福而布施者,其心私所获福德微,为悲悯而布施者,其心公所获福德最。舍利弗供佛,是向福田求福,佛布施狗,是从心田起悲,两者相较,起悲自胜求福。

第2题:

有人问:金刚经说空,弥陀经说有,为什么世尊要说二面?


正确答案:事理本圆,乃有多面,岂止为二。若解多面,则空有本一,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金刚阐体,故说真空,弥陀说相,是表妙有。弥陀有寂光土,本尝不说体,金刚说堕恶道受福德,未尝不说相,妙有真空,仍相即也。

第3题:

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自东而西刻()的前15分目。

  • A、《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B、《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 C、《佛说阿弥陀佛经》

正确答案:B

第4题:

受持读诵金刚经之功德,世尊于是经中尝说:‘我于然灯佛前得值„„无空过者’。其功德千万亿倍不及持诵之一,然则世尊前之诸佛未说金经否,否则亦免世尊多劫苦修?


正确答案:前佛虽有如是经典,尚有得遇与否之别,此其一。金经之在今世,岂不普遍,不遇不闻者,数何可量,诵持虽多功德,仍偏修福,若云成佛,还应修慧断惑,此其二。试看今之诵金经者,已不乏人,立地成佛者,究几人哉。

第5题:

有人说早供是供养天人,中午才是供养佛,真有此说乎?


正确答案:说虽有之,理勿误解,因十法界食各有时,佛惟日中,天在黎明。实则佛亦不食。不受乘时申敬而已,决非先时受供者尊,后时受供者卑耳。

第6题:

维摩诘是否为佛弟子,不然是跟谁学的。其师父是谁。抑或如缘觉无师自悟的?


正确答案:其本古德曾云为金粟如来,其迹乃毗耶离之居士。经云‘有国名妙善,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殁,而来生此’。据此其本之所学,非从释尊也。经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据此其迹则教秉释尊,即是释尊弟子也。

第7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第8题:

哪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

  • A、金刚经
  • B、六祖坛经
  • C、阿弥陀经

正确答案:C

第9题:

佛说金刚经皆不著相,弥陀经皆教著相,以何分别?


正确答案:弥陀经为三根普被,初不破相,因初机相不易破,不妨善巧方便,从著相入手耳,并非皆教著相也。经中起首即曰:从是西方,继为广说六尘等是著相处。金刚经为直显真如,故道主破相。经中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全称肯定,空一切相处。

第10题:

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是此界教主,念佛不念释迦佛,反念他方阿弥陀佛,是舍本向外。


正确答案:噫,此语似是有理,实则知一而不知余,故因执而成谤。须知念弥陀名,乃遵本师释尊之教,经训煌煌,岂我独出心裁,弟奉师训,云何舍本?譬如孔子每每称扬尧舜,曰尧舜与人同,曰舜人也,我人也,未闻责以背舍孔子之本,而向外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