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题目
问答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第2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第3题:

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即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
“法由心造”因此“心即是法”,这种说法如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
“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还有色法和不相应法,“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做主观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
“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由“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修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
“佛心”的真正的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第4题:

三身佛指法身佛、报身佛和( )。


正确答案:应身佛

第5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第6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第7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第8题: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与他们相对应的佛名是什么?


正确答案: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

第9题:

有人说,密法的佛身观法是“无异乞丐妄称国王”,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的人带着无知偏见的有色眼镜,嘲笑密宗的自观佛身是经不起分析的。无上密成佛理论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与显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佛身观并非密法独具特点,净土宗也有类似的佛相观。如说:“念佛观是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77页)
这“念”字不是只念佛号的意思,既然净土宗“观佛相好能消业障”,为什么密宗自观佛身就是“乞丐妄称国王”?
(2)显宗以僧人自居,比丘自居,想到自己的身份时就会起到自重自律,防止破戒的作用,那么自观为佛,以佛自居者,能不能起到防止身言意恶行的发生,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的作用呢?如果后者不起作用,前者比丘僧,自念为比丘身也起不到防止犯戒的作用。
(3)迷悟只是一念之差,心不净而起烦恼恶念,心净而凡尘恶念俱息——这是佛教的常理。在修行中观佛国净土,观佛菩萨,抑制凡心杂念生起,以净心代替染心,是止观双修,其错在何处?
(4)观佛身若是:“乞丐妄称国王”,那么念佛号想往生西方净土,是不是也是乞丐妄想当皇太子呢?
(5)诸法法性平等。在法性上佛与凡夫平等,须弥山和芥子平等,粪土与黄金平等——这叫作法界平等智。既然在法性上一切事物没有什么差别,难道“国王”的法性比“乞丐”更优越吗?难道“乞丐”就永远当不了“国王”吗?
(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坛经》云:“凡夫即佛”,既然凡夫可以称“佛”,为什么乞丐不能称国王呢?

第10题:

释迦牟尼在三身佛、三世佛、三方佛中分别是()

  • A、应身佛、现在世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 B、法身佛、未来世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 C、报身佛、现在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
  • D、应身佛、现在世佛、娑婆世界教主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