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依据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


正确答案:√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l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2题:

试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⑴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⑵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要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⑶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⑷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们业为主要消费对象。因此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迎接知识时代的根本途径。

第3题:

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正确答案:×

第4题:

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在()。

  • A、1975年
  • B、1978年
  • C、1988年

正确答案:C

第5题:

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有:
⑴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⑵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社会主义应搞市场经济。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第6题:

邓小平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全面科学的论述了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2)提高人口素质,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3)提出在我国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政策,人均指标是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4)确立了计划生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告诫全党必须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5)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应该立法的思想,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指明了方向。

第7题:

试述邓小平关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想的深刻内涵。


正确答案: (1)要敢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借鉴和吸收时态度要谨慎,注意研究,科学分析,正确认识。
(3)具体做法上,原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不能全盘吸收借鉴,也不能全部否定。

第8题:

试述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物质利益的满足是遵守礼义法度的前提,他提出“仓原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2)重视商业,力图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和控制经济的发展,他在农业方面有特色的思想,他主张“均地分力”“与民分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提出“相地面而衰征”的租赋分货原则,即区别土地的好坏,按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


第9题:

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邓小平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形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继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过去外交工作是在毛主席、周总理领导下开展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中国对外事务和政策,他重视正确的继承,强调说:“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这些继承下来的重大对外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二、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作出新的科学论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改变了原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提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1987年邓小平再次提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正确判断,中国决定争取和充分利用这一较长的和平时期,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三、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奉行真正的不结盟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国家利益和实际情况,自己作主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根本点。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大上庄严宣告:“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据此,中国改变了自1973年、1974年开始执行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对任何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政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实践经验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认为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划分阵线、决定亲疏的做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四、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基础上,确定了以四个现代代建设为中心任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反映,目的是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两套本领,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全方位的开放。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中国宪法。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加快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五、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为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我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将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经验,铺平道路,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为国与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当今国际争端提供了启示和经验。六、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发言时,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1990年邓小平同志仍然强调说:“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是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七、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进入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中国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的政治风波干涉中国内政,在政治、经济方面制裁中国,中国面临西方国家联合施压和制裁的威胁。在欧洲,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综观全局,对形势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0题:

概述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中,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重大的变化。
1.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对我国外交政策适时地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改变了过去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估计和“一条线”战略;
2.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3.强调处理国家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更鲜明地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对国际事务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5.提出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议;
6.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会称霸,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7.提出了著名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8.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新旧格局交替之际,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9.综上所述,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战略思想和方针,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但又结合新的实践有所创造,有所革新,有所提高,有所完善,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