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邓小平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形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继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过去外交工作是在毛主席、周总理领导下开展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中国对外事务和政策,他重视正确的继承,强调说:“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这些继承下来的重大对外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二、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作出新的科学论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改变了原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提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1987年邓小平再次提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正确判断,中国决定争取和充分利用这一较长的和平时期,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三、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奉行真正的不结盟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国家利益和实际情况,自己作主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根本点。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大上庄严宣告:“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据此,中国改变了自1973年、1974年开始执行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对任何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政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实践经验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认为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划分阵线、决定亲疏的做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四、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基础上,确定了以四个现代代建设为中心任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反映,目的是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两套本领,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全方位的开放。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中国宪法。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加快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五、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为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我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将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经验,铺平道路,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为国与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当今国际争端提供了启示和经验。六、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发言时,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1990年邓小平同志仍然强调说:“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是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七、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进入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中国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的政治风波干涉中国内政,在政治、经济方面制裁中国,中国面临西方国家联合施压和制裁的威胁。在欧洲,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综观全局,对形势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邓小平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全面科学的论述了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2)提高人口素质,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3)提出在我国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政策,人均指标是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4)确立了计划生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告诫全党必须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5)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应该立法的思想,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指明了方向。

第2题:

试述我国七十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 中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外交政策逐渐进行调整,努力制止外交事务中的极“左”行动,力争扭转我国外交孤立、被动的局面。60年代末苏联的扩张主义倾向突显,尤其是1969年春中苏珍宝岛冲突,使中国感觉到其安全已受到苏联直接的严重的威胁。另外,当时国际战略形势为“苏攻美守”的两极争霸态势,美国有同中国联手合作的可能和必要。所以,中国也愿意改变同美国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抗御苏联的战略需要。在这种背景下,1973年基辛格访问中国时,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构想,即按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一大片),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这项政策使中国能够成功改善与美国关系并最终与其建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打开了与日本和西欧各国政府来往的门户;并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又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其他的广大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对亚非拉国家有了新的认识,即认为它们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三世界”,而且中国自己也是第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突出了第三世界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主席把第三世界看作是世界范围内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根据这一战略思想,中国明确地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及其重要内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蓬勃发展。这段时期的中国外交特点是,注重从国家利益出发,减少了意识形态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政策的核心是联美反苏。这一政策的制定使中国减轻了苏联的威胁,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对苏联霸权主义进行遏制。

第3题:

试述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物质利益的满足是遵守礼义法度的前提,他提出“仓原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2)重视商业,力图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和控制经济的发展,他在农业方面有特色的思想,他主张“均地分力”“与民分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提出“相地面而衰征”的租赋分货原则,即区别土地的好坏,按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


第4题:

试述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外交工作中就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以和平发展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以独立自主为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全面对学习各国所长来为我所用。中国始终把维护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略和干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无论是在和苏联结盟时期,还是建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时期,我们都是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都不允许任何国家染指我们的主权,插手中国的内政。八十年代以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更加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并赋予了新的内容:1、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2、对一切过国际事务,中国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哈立场,中国把是否有利于国际和平和全球发展作为判断国际是非的标准;3、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国格;4、在处理党际关系时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意义: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是以维护世界和平和全球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因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2、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并不排斥在注重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3、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正当权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正义斗争,为解决地区争端,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为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贡献。4、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为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第5题:

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通过谈判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必须先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势力和影响,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关系。3、“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三项对外基本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必要决策和深重选择,是以一定历史、理论为基础,以显示利益为依据提出来的。首先,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存在,中国大陆一些边远山区、岛屿尚待解放,美帝国主义仍未放弃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支持,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特权、势力和影响在大陆还严重存在,如果不割断外国同国民党的残余力量的公开的、潜在的、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以至文化思想方面的联系,要想建立并巩固人民政权,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另起炉灶”,创建由我们自己的干部组成的新型外交队伍。在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影响和势力之后,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与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其次,“一边倒”是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下唯一的选择。虽然中共希望并一度采取了力争中立美国的策略,但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关上了与中共发展关系的大门。待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美国又采取加紧扶植日本以取代国民党中国在亚洲的地位的战略部署,并将中国视为苏联的附庸,在政治上加以反对,在经济上加以封锁。这使得中共感到安全受到威胁,也给中国的经济重建造成极大的困难。而苏联则在我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立即派人与我商讨新政权成立的问题,并商定一俟新中国成立,立即予以承认。且斯大林向中国同志承认他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曾经犯有错误,赢得了中国的尊敬。此外,苏联不仅在亚洲是抵抗美日的中坚力量,可以成为中国可靠的战略后方,而且为新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模式。一言蔽之,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现实利益,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稳定,并为将来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6题:

试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⑴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⑵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要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⑶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⑷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们业为主要消费对象。因此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迎接知识时代的根本途径。

第7题:

试述我国六十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 我国六十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修反(外国反动派),目的是推进世界革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1955—1965年,这一阶段中国的外交就是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继续高涨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形势总体有了明显缓和的背景下展开的。本阶段一开始,中国在有了稍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之后,在继续“一边倒”和集中反美的基本战略下,致力于解决同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注意开展对日民间外交,改善了周边环境,呈现了中国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对外政策的力量,这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中国明确地仍然站在和平、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并公开举起反美统一战线的旗帜,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63、1964年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即:亚非拉各国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划为第二中间地带国家,认为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和反美统战的观点是同一件事的两种表述法。总之,中国把一般西方大国同美国区别对待,执行这项政策,使中国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的是逐渐有所进展的。在国际缓和形势下,中苏在如何对待美国的策略战线方面产生严重分歧。中苏之间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理论观点的认识也有重大差异。1963年7月出现中苏两国关系恶化新阶段。这段时间,中国在对外方面,仍是主要执行建立和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方针。但苏联表现出来正在执行“联美反华”的政策,促使中国正在酝酿成熟“反帝必反修(苏)”的方针。二、1965—1972年,在这段时间,中国从世界革命的要求出发,认为必须在国际政治中划清同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界线,不能把苏联看作国际反美统一战线的成员,必须排除苏联对亚非国家和人民的活动。中国在战略上对美国、苏联“两面开弓”。到1968年苏联武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结合中国认为苏联军事实力逐渐接近美国,正在出现苏美全面争夺的态势,中国正当地提出世界已经进入反对美国和苏联两个主要对象的新时期了。中国的世界革命的要求,不但反映在中国国内加速“革命”的“文化大革命”上,也反映在中国对世界各种国家的人民发出革命号召和对各国内部革命现象的热情声援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同一些国家关系的疏远而造成外交上的孤立。这种情况从1969年起才开始改变。从1969年“五一”节毛主席接见外国驻华使节起,中国主动改善因极“左”思想而受到破坏的和某些国家的关系,重新向外派驻因参加“文化大革命”而奉召回国的中国大使,使中国外交较快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此外,在本阶段,中国对外虽然主要遇到美国、苏联两个对手,但继续执行一贯的政策,支持在国际上、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反帝、反殖、反强权政治和反侵略的斗争和努力。

第8题:

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仁政与仁政说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抨击暴政,反对人殉。 
孟子、苟子适应时代的变化,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更为完整的王道仁政说。 
(2)“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孑L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特权,在法律上孔子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 
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主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礼。 
苟子对儒家的礼作了新的解释,赋予它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他认为,礼是“强国之本”,人们都须严格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分享权利和物质利益,“使有贵贱之等”,“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3)“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德主刑辅论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提倡教化,注重道德的感化作用,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反对“不教而诛”。但他们并不否定刑罚,认为“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于是乎用刑矣”。实际上,他们主张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两手统治方法。后人把它总结为德主刑辅。 
(4)论法与刑 
孔予要求“君子怀刑”,统治者应关心法度。他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只有遵循礼的原则,使用刑罚才能适当。 
孟子要求统治者“省刑罚”,主张“罪人不孥”,主张仁义道德和法度相配合,“德善不足以为政,德法不能以自行”; 
苟子是先秦儒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人,认为“治之经,礼与刑”,要求统治者做到“进退有律”。在他看来,法律能“禁暴恶,且惩其未也”,即有禁止罪恶和防范于未然的作用。但赏必当功,罚必当罪。他主张慎刑慎杀,“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5)“为民制产”,轻徭薄赋 
孔子反对追求财利,但并非不关心人民生计,主张“富民”、“足食”,“所重,民食、丧、祭”。 
孟子和苟子都主张从民之欲,为民制产,主张减轻赋税徭役。 
(6)“为政在人”的人治论 
儒家主张“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认为政治的好坏取决于统治者的好坏,所以,“惟仁者宜在高位”。苟子更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重要,但法毕竟是制定的,并靠人去掌握和执行,即仍然取决手“人”。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经过西汉董仲舒的改造,使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


第9题: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两大目标


正确答案: 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第10题:

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邓小平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形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继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过去外交工作是在毛主席、周总理领导下开展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中国对外事务和政策,他重视正确的继承,强调说:“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这些继承下来的重大对外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二、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作出新的科学论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改变了原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提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1987年邓小平再次提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正确判断,中国决定争取和充分利用这一较长的和平时期,一心一意集中精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三、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奉行真正的不结盟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国家利益和实际情况,自己作主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根本点。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大上庄严宣告:“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据此,中国改变了自1973年、1974年开始执行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对任何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政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外交实践经验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认为按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划分阵线、决定亲疏的做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四、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基础上,确定了以四个现代代建设为中心任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反映,目的是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两套本领,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一种面向全世界的全方位的开放。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中国宪法。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加快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五、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充分证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为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我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将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经验,铺平道路,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为国与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当今国际争端提供了启示和经验。六、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发言时,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1990年邓小平同志仍然强调说:“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是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七、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进入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中国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的政治风波干涉中国内政,在政治、经济方面制裁中国,中国面临西方国家联合施压和制裁的威胁。在欧洲,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综观全局,对形势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国际威望日益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全球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