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昧

题目
名词解释题
一三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那种隐潜,那种焦虑,那种捧之弃之,远之近之的矛盾心理,那种有时自惭形秽、有时又恨不得与人厮杀一场的极端性摇摆,还是颇得“情结”三昧的。”其中“三昧”是梵语词。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一行三昧”中的“行”是什么意思?()

  • A、行走动作
  • B、排列队伍
  • C、生命实践
  • D、命运参悟

正确答案:C

第3题:

一三昧


正确答案: 一行三昧的简称。

第4题:

自古高僧或居士,常以三昧火焚身,未知三昧之火,如何吐出?


正确答案:此事甚少,并非是常,既云三昧之火,自是正定有成而得。尝见经中云诸罗汉,水定火定,或飞腾虚空,出水出火,皆是通力,由定而来,居士如定有成,水火自然如意。

第5题:

一行三昧


正确答案: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第6题:

瑜伽八支分别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感觉、执持、静虑、三昧。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三昧指的是精神高度集中的一种状态。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三昧


正确答案: “定”的梵文sumadhi音译,有“三昧”、“三摩地”二词,其中,“三昧”是早期译名,并一直沿用,后来比较多地用来指称大乘定境;“三摩地”,是在玄奘新译之后才普遍使用。又有“三摩提”、“三摩帝”等音译。意译“为定”、“正定”、“等持”、“正受”、“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是一种把心定于一处或一境,不令散乱的修行方法。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当然已与原意迥然有别。正受:是“禅定”的异名。正,即定心而离邪念。受,指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因此,正受即远离卸想而领受所缘之境的状态。即入定时,以定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

第9题:

参加过无上部灌顶就等于受了三昧耶戒了吗?如果没有听懂内容呢?


正确答案: 所谓“三昧耶戒”,一种是显教经典中所说的三昧耶戒,是修禅定达到一禅天以上自然产生的一种防非止恶功能;另一种是密教中的誓受戒,是灌顶中宣誓守持的各类密戒。
无论灌顶还是受戒都要听懂内容,听不懂不能算数。

第10题:

历代高僧圆寂时,每有自吐三昧真火,以焚其身者,未知如何是三昧真火,及如何吐法?


正确答案:此亦偶有,并非每每。三昧者正定也,定有水火种种之不同,出火乃其定功。如何而吐,修有次第,次第完成,用之即现,定不成者自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