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加强了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推动了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③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民族迁徙;④促进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区的国际地位;⑤促进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⑥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带一路是指()

  • A、“21世纪海上丝绸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 B、“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C、“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D、“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正确答案:B

第2题:

()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 A、钦州
  • B、防城港
  • C、北海

正确答案:C

第3题:

由于中国人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一条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相应,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其中福建泉州港曾以()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 A、明州
  • B、刺桐
  • C、梁安
  • D、温陵

正确答案:B

第4题:

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


正确答案:①加强了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推动了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③促进了沿海地区的民族迁徙;④促进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区的国际地位;⑤促进沿海地区的资源开发;⑥促进造船技术的发展。

第5题:

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特征: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成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他的教学理论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
(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
(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6题: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谁?


正确答案: 法显

第7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当代再建“海上丝路”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当前,亚太和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度演变与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提出建设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同东盟携手合作,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双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不竭商机,也将为世界繁荣稳定做出更大贡献。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依据。


正确答案: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和中亚地区的共同利益;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共同建设“经济带”,有利于加快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8题:

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重点布局上有( )大走向


正确答案:

第9题: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试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我国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实践。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我国从1993年开始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当年发行了200亿元的中央银行融资债券。2002年9月,为吸收因外汇占款投放而增加的流动性,并进一步丰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将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为中央银行票据,之后,中央银行票据不断发行。到200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债券余额为11079.01亿元,占当年负债总额78435.58亿元的比重为14.12%。
(2)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银行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债券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的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通常是在商业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过多,而中央银行不便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发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尤其是国债市场不发达,中央银行债券往往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于,直接减少了基础货币量,这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水平的效果是相同的。但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相比,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独到之处在于,既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又具有市场化、灵活性的优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超额存款准备部分地转变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这部分资金无法用于流通支付,只能存放在央行的账户上;而中央银行票据尽管不能用于现金支付,但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交易工具,其可以上市交易,这样赋予了持券机构自我调节流动性的权利。最终的持券者是谁对于中央银行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央银行债券在总量上吸收了商业银行这部分多余的流动性。
(3)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重要意义。从货币政策操作的角度看,中央银行采用价格(利率)招标方式能够发现真实市场价格、货币市场利率,采用数量招标方式能够以稳定的价格引导货币市场供求状况。通过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对利率走势的预期,引导、稳定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来了解货币量的供求。中国人民银行在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时,针对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情况,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与货币政策的需要,决策使用价格(利率)招标方式或数量招标方式,灵活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其中,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央行债券更多一些,以发现市场利率水平,了解金融机构对利率走势的预期。中央银行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这为基准利率的形成、建立间接调控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