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郭熙山水画“三远”指的是()

题目
单选题
北宋郭熙山水画“三远”指的是()
A

平视、仰视、俯视

B

平远、高远、深远

C

俯视、仰望、远景

D

远景、近景、深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于其画论中认为山水画布境方式有三种,即所谓的“山有三远”,请具体写出其内容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三远为: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第2题:

简述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中“三远”


正确答案: 出自《林泉高致》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是中国透视学的总结,有民族特点,经营为之一广阔天地。

第3题:

古典山水画章法“三远法”出自()的《林泉高致》。

A、郭思

B、郭熙

C、范宽

D、刘道醇


参考答案:C

第4题:

首先提出“三远法”,成为研究山水画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的是北宋著名画家()。

  • A、范宽
  • B、李成
  • C、郭熙
  • D、王献

正确答案:C

第5题:

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早春图》的作者是()

  • A、郭熙
  • B、张择端
  • C、王泽
  • D、范宽

正确答案:A

第6题:

《踏歌图》是南宋后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作品

A范宽

B李成

C郭熙

D马远


D

第7题:

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正确答案: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神宗时奉诏入宫廷画院,初为“艺学”,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以山水画知名于时。初为自学,后临摹李成之画,画艺大进。画石多用卷云皴,所谓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创造。他是李成之后,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的人,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职业画家的他却受到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赞扬,他们都有吟咏郭熙作品的诗。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他的山水构图多变,重“三远”之法;笔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犷远。对后世影响很大,追随者院内院外者不可胜数,他树立了画院山水画北宋风格。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响下,到北宋中后期,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了极致,到了南宋,山水画系无旁出,李唐左右了山水画坛,他及刘、马、夏等又另辟溪径,出现了“水墨刚劲”的风格。

第8题:

论郭熙的山水画论观点?


参考答案: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首先郭熙论述了画家修身养性,锤炼内心的必要性,认为绘画首先要养心,做到胸贮静气,然后才能下笔有得。
1、他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方法,对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山水画创作中“气质俱盛”的审美标准作了新的发挥,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要做到“气质俱盛”,则必须远望与近看结合。
2、郭熙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其中“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等主张,成了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经典理论。
3、郭熙认为画家对山的观察不仅要着眼于方位、角度、距离,还要分不同的季节,不同时令,使对山的感受置于时间的、空间的、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之下,从而更接近生活,更充分的表现生活。


第9题:

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被辑成()一书。


正确答案:《林泉高致集》

第10题:

北宋初期著名的山水画家有()

  • A、李成
  • B、范宽
  • C、郭熙
  • D、王希孟
  • E、赵伯驹

正确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