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人曾痛切地认识到“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一情形始于()

题目
单选题
近代有人曾痛切地认识到“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一情形始于()
A

清朝统治晚期

B

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①近代工业的发展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③节省时间的考虑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正确答案:D

第2题:

孔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①当时,内部危机中国被动挨打,救亡图存、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是第一要务②外部,则是西方以理性之名发展到了理性的巅峰,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③在这个背景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双重色彩,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和扬弃,一方面是对西方启蒙理性主义的怀疑④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⑤但多年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并未达到目标⑥一个世纪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内外危机的促动下,开始了他们的自觉行动,掀起了一场影响中国命运的新文化运动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⑥③⑤④
B.⑥①②③④⑤
C.⑥①⑤④②③
D.①②③⑥⑤④

答案:C
解析:
首先比较①和⑥,①由“当时”开头,显然前面意有所指,不适合做文段的首句,故排除A、D。⑤句以“但”开头,应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④句陈独秀的话明显与此无法衔接,排除B。本题答案为C。

第4题:

近代军事思想起始于15、16世纪欧洲()时期,繁荣于()世纪以后的三个世纪。


正确答案:文艺复兴;17

第5题:

1912年《申报》载、:“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民主共和的意识淡薄
  • C、对共和政体的肯定
  • D、对共和政体的否定

正确答案:B

第6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思想用于道德修养,强调的是()

  • A、学思并重
  • B、积善成德
  • C、省察克治
  • D、慎独自律

正确答案:B

第7题: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事件中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渡江战役的开始
  •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正确答案:C

第8题:

1918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文中指出:“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请回答: (1)蔡元培所说的“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2)试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新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表现。


答案:
解析:
(1)反映了教育应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师、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教育观。强调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人格、个性、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 (2)①学校制度方面:1922年所颁“六三三”学制有关中小学各学段的划分,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 为依据;在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分科和选科制等,以适应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②教学内容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应满足儿童生活需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在中小学校开发和蓼金工、木工、编织等活动课程;陈鹤琴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让儿童直接接触自然与社会,在亲身弛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③教学方法方面:中小学校开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强调儿童主动、自动的学习;陶行知提出学做合一”,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第9题:

狭义地讲,近代社会始于()

  • A、1840
  • B、1900
  • C、1911
  • D、1949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主动将西方近代体育引入中国始于()。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