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十三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选址极为成功。
十三陵总神道稍有曲折,长约7千米。最南是5间11楼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年间,坊北1千米余是陵园大门(大红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功圣德碑,亭外四隅有华表4。亭北是石望柱,后有石兽十二对,文武臣石人六对,再北是龙凤门。由此至长陵之间约4千米,神道途径山洪河滩地段,空旷无物,布局不如南京孝陵疏密得当。
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山一趾其陵门·享殿(凌恩殿)明楼的布置大体参照长陵制度,而尺度则较小。如长陵凌恩殿9间重檐庑殿,永陵为7间重檐歇山,其它各陵都是5间。配殿长陵左右15间,永陵9间,余陵5间。
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住门,前为陵寝门,又前为凌恩殿凌恩门。各陵碑都设在陵门外。
第2题:
法国的凡尔赛宫、意大利的台地园、北京的天坛以及苏州的拙政园虽然各处异地,但却有着相同的布局形式。
第3题: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天坛位于北京城正阳门外东南,占地面积273公顷,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由两个坛组成,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整体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其建筑特点可以用一组数字概括:“一、三、五、七、九”。一条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分割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坛墙。五组建筑: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建筑群、牺牲所建筑群。七星石: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九座坛门:天坛西侧外坛墙上有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祈谷坛有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圜丘坛有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
第4题:
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
第5题:
在北京城的规划平面中位于东边的是()。
第6题:
简述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布局特点。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1.前院较窄,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宅之东南,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
2.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方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组成的窄小空间叫做“露底”。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内院面积较大,是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3.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是再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区。
4.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组门需成为内外之间很好的转换。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于轴线上,亦为内宅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的社会地位。
北京四合院,做法规范而且成熟。主要建筑为台粱加硬山,次要房屋也有用平顶的。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内庭院的一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小。
第7题:
试述北京天坛规划布局特点和建筑艺术及文化内涵。
第8题:
简述明孝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明孝陵位于南京中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 前导部分神道长达1800米,设有大金门、神功盛德碑,石像生12对,擎天柱,文武臣各四躯,棂星门;
主体部分有金水桥、大红门、孝陵门、方城明楼、宝城,地宫在宝城下; 以整个中山为兆域,域内遍植松楸,放养长生鹿千头于其间。开辟明清帝陵形制。
第9题:
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特点和宫殿建筑设计上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10题:
试述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特点及其主体建筑群圜丘和祈年殿的艺术处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