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趋势。

题目
问答题
总结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趋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叫结婚?简述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参考答案:

结婚和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1)结婚是男女双方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行为的主体是没有配偶的男女,行为的目的是建立婚姻关系,行为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采用的是狭义的结婚概念,不包括订婚在内。
(2)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从历史上说,结婚制度经过多次的变化,从结婚方式看,基本有四种:掠夺婚、有偿婚、聘娶婚、共诺婚。


第2题:

简述战国秦的赋役制度。


参考答案:(1)秦国的田租是按授田亩数确定的,而且一旦授田,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完纳。交纳以粮食为主,刍(饲料)、槀(禾秆)为辅。
(2)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显示商鞅法定的服役时间,是每年在本地区服役一个月(“更卒”),一生当兵两次。当兵,一次叫“正卒”,为期一年,受京师有关机构调用;一次叫“戍卒”,屯戍边疆,为期一年。以此计算,服役者从“始傅”起至归田止,四十三年中约有五年半离家服役,约占整个应役期的百分之十三。

第3题:

简述离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参考答案:

1、禁止离婚主义,渊源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法规。2、许可离婚主义。专权离婚主义是指男子享有圈套的离婚权,妇女或者没有离婚权或者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七出”。限制离婚主义,当事人主观上并无过错,这种立法主义衩称为“目的主义”,在离婚立法史上开“无责离婚主义”的先河。自由离婚主义,是彻底的“无责离婚主义”。


第4题:

赋役制度


正确答案: 赋役制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税收制度。赋役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有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第5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


参考答案:租、调、役、杂徭

第6题:

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对

第7题:

从总体趋势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参考答案:

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役两条线,由分离到统一。一条鞭法和地丁钱粮结束了中国赋税、徭役平行征收的历史,中国土地所有者承担的赋、税、役的三元负担结构达到最后的统一和完善;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移;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第8题:

结婚制度的沿革,从制度分可分为()和()。


参考答案:形式婚;事实婚

第9题:

简述民国时期培训制度的沿革。


正确答案: (1)1912年《师范学校令》:女子师范可附设“保姆讲习科”;
(2)1922年《壬戌学制》:“综合中学制”不利于幼教师资养成;
(3)1933年《师范学校规程》:师范学校可附设“幼稚师范科”;
(4)1940年教育部批准:公立幼师机构单设;
(5)1943年教育部批准:江西幼师增设“专修科”。

第10题: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 B、以“孝道”治天下
  • C、赋役制度的变化
  • D、皇帝制度的形成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