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画“四格”。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画“四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A.《历代书画录》

B.《历代名画记》

C.《图画见闻志》

D.《益州名画录》


参考答案:B

第2题:

简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画“四格”。


参考答案:

一:1逸格,大抵是出于自然,不拘形似,笔简意繁,有意外之趣,不可模仿的作品。2神格:大抵是指形神兼备,妙合自然,能达到化境独成一格的作品。3妙格:大抵是指笔精墨妙,技巧纯熟,合乎规矩法度的作品。4能格是指能表现对象形似的作品
二:黄休复用“四格”说评论唐乾至宋乾德年间在四川的58位画家的作品,把逸格转移在首位,历代多沿为评画标准。


第3题:

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提出逸、()四格,将逸格正式列为四格之首。

A、奇

B、神

C、妙

D、能


正确答案:B,C,D

第4题: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 A、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 B、神格、能格、逸格、妙格
  • C、能格、妙格、神格、逸格
  • D、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正确答案:D

第5题:

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的是( )。

A. 顾恺之《论画》
B. 谢赫《古画品录》
C.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D.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答案:D
解析:
晚唐书画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丰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顾恺之在《论画》中的理论主张,强调人物画的“传神”,重视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气质,并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创作思想。南朝谢赫撰写的《古画品录》(又称《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其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朱景玄的
《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在品评画家等级上最早提出了“神、妙、能、逸”的概念。

第6题:

简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画“四品”。


参考答案:

所谓“四品”:精品,妙品,神品,逸品。二:张彦远五等中之“精”实等于张怀孉(孉王字旁)三品中之“能”;其“谨而细者”,乃“精之为病”,实同于“能品”中之劣者;除“自然”而外,彦远实亦等于以神,妙,能分品。他以“自然”为“上品之上”,实同于北宋。黄休复列“逸格”于神,妙,能三格之上。彦远在黄休复前约百年,故画中首推逸品,不始于黄休复,而实始于张彦远。


第7题: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是北宋画家:

A.张择端
B.黄庭坚
C.黄公望
D.吴道子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艺术常识。
第二步,《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因此,选择A选项。

第8题:

宋朝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提出逸、神、妙、能四格,将()正式列为四格之首。

A、逸格

B、神格

C、妙格

D、能格


正确答案:A

第9题:

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列首,表明中国文人画的最高标准。


正确答案:逸品

第10题:

简述北宋刘道醇评画“六要”、“六长”。


正确答案: 所谓“六要”:1气韵兼力:气和韵都要兼到,即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2格制俱老:格局(即样式)体制(体裁,风格)都要老到3变异合理:变化要合于规律4彩绘有泽:色彩要润泽调和5去来自然:画面上的来龙去脉要自然6师学舍短:师法古人要取其所长,去其所短。
二:所谓“六长”1粗卤求笔:意谓在粗狂放纵的风格中要求有笔法可寻2僻涩求才:虽然冷僻奇峭,但要有规矩法度3细巧求力:画得工细巧妙而笔法有力4狂怪求理:构图,笔墨显得狂怪,但描写的景物情趣,很合画理5无墨求染:即虚中求实,实中求虚6平画求长:平淡中要求意味深长。
三:刘道醇的“六要”,其实就是“六法”的变相,也就是“六法”的另一种说法。它们两者的次序也完全相同,所不同者在每一种中都指出它的优点,以避免发生偏向。不但适用于看画,也适用于学画,所谓“六长”,实质六短,是短中有长。只有粗卤,僻涩,细巧,狂怪,无墨,平画则是六种缺点;必须有笔,有才,有理,有染,有长,才能使矛盾的对立统一起来,把缺点变成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