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

题目
单选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

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

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

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

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则天下自安矣。下列属于奇巧内容的是()。

A.内朝

B.政事堂

C.三衙

D.行省


参考答案:C

第2题:

可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  )
A.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B.动极镇之以静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答案:B
解析: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抑制和制约的关系。动极镇之以静,是以静制动,说明了对立制约关系。互根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互用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依赖对方的资助.阴在内,阳之守也,是阴阳相互依存,说明了互根互用的关系。

第3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动用法的是?()。

A、晋灵公不君

B、求也退,故进之

C、由也兼人,故退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正确答案:A

第4题:

(新唐书卷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①枢密院②三司③行省制④通判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D

第5题:

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 C、反对实行分封制
  •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正确答案:D

第6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第7题: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中“方”的含义是()。

  • A、方法
  • B、原则
  • C、方式

正确答案:B

第8题:

黄宗羲提出变法救世的具体措施有()。

A.至相权以分君权

B.设学校以监视朝政

C.设方镇以去集权之弊

D.正人心厚风俗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 B、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都是为专制主义服务
  •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