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题目
问答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公元前5世纪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它的特点是: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其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③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这一社会结构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封建秩序的规范,但后来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桎梏。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对清王朝乃至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天津条约》签订前,外国与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是由两广总督出面的,而签约后外国公使则直接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清王朝开始逐步蜕变为傀儡政权,成为列强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天津条约》中的“十口通商”,却扩大北至营口,至海南岛的琼州,而且还深入到中国内地——长江中游的汉口。它表明西方列强鲸吞中国已逐步深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掠夺的侵略权益,使鸦片输入合法化,达到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外国船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侵略者取得了内河航行权。侵略者特权不断升级,这是《南京条约》中所没有的。《南京条约》中把香港岛割给英国,《北京条约》又把九龙司拱手相让,等等。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第2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C

第3题:

简述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正确答案:

第4题:

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种说法错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位发生变化
  • B、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 C、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A

第5题: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

第6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参考答案:B

第7题: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背景的特点主要是()

  • A、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 C、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 D、闭关锁国,禁绝外交

正确答案:C

第8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点是:(1)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2)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3) 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4)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5)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第9题: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加深的概况。


正确答案: 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政治上的侵入。
1)总理事务衙门的成立,成为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海关行政管理权的丧失。1863年,赫德接替里泰国成为总税务司,直至1908年,中国的海关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3)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第二,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上的侵入。
1)增开通商口岸和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2)协定关税和子口税。关税主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标志,当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开始丧失了主权。
3)开设银行。外国银行是资本主义各国对华经济上侵略的重要工具。外国侵略者通过银行操纵和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
4)输入的商品激增,中国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半殖民地市场。

第10题: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前中国内地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这种总体性社会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是:
第一,国家对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垄断。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
第三,从纵向角度看,过去的“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