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题目
问答题
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看待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佛教在唐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非常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太宗即位之后,即重兴译经的事业,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中国化也基本完成。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创立了许多宗派。一方面因为佛教的传播日广,要适应各阶层信徒的要求,就不能不有各种教理和修持的体系。一方面也因为寺院的经济基础,日益庞大,佛教徒采取了用宗派形式加强组织,以维持其既得的利益。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各宗派的教义宣传对于群众发生作用而外,还有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以传教的种种活动。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首先在文学方面,由于俗讲流行,创作了变文等作品。其次艺术方面,促使佛教艺术更有所推进。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在国外发生影响。当时新罗和日本的学僧很多来中国得到各宗大师的传承,归国开宗,中国高僧也有去日本传教的,如此相承不绝。
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此外,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嵦等多方牟利。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至武宗会昌灭佛,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2题:

简要评述泰勒原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泰勒认为课程即学校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而设计并指导的学生所有的学习。课程编制过程可概括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样四个步骤或阶段。这里,我们一方面似乎可以看到博比特和查特斯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的影子,另一方面也依稀可以看到杜威的目的与手段之关系的影响。
对泰勒原理批评最多的,也许是认为它把课程编制作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但很有趣的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有此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的一个范式。
当今,国际上许多课程论工作者都坚定地相信,形成明确的目标是所有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决策的准则。但人们没有注意到,除了可以从目标入手外,还可以从其他处入手;而且目标也并非一定是判断手段的有效准则。
事实上,自泰勒原理发表后,也有不少课程论工作者试图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勾勒课程编制产生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关系。
有人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观念(包括对教育目标的来源、课程组织的类型、评价手段的具体说明等)来修正泰勒模式。其中,塔巴就把泰勒的四个基本问题作为直线式的步骤,再进一步把它们划分成八个步骤。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构不符合预期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以重新编制课程。例如,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
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界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不过,不得不承认,惠勒的图解把泰勒原理中的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

第3题:

比较并简要评述内部和外部招聘渠道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内部招聘渠道是从组织内部来选拔合适的人员以填补组织的岗位空缺或补充新增设的岗位,主要有内部提拔、调用、工作轮换和内部竞聘等方法;外部招聘渠道的方法主要有广告招聘、个人自荐、推荐或引荐、网络招聘、职业介绍机构、校园招聘等。两种招聘渠道的优点和缺点是:(1)内部渠道的优点:①对员工了解全面、准确率高;②能与员工职业生涯结合;③应聘者能较快适应组织及岗位;④组织培训可得到回报;⑤成本小,效率高;⑥有利于维系成员对组织的忠诚。缺点:①来源局限,易导致“近亲繁殖”;②可能聘不到高水平员工;③可能因操作不公导致内部矛盾;④不利于组织活力的培养。(2)外部渠道的优点:①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有利于组织招贤纳士;②能为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发展壮大;③比组织自身培养要节约成本,且比较及时;④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内部招聘引发的矛盾。缺点:①对应聘者了解少,可能会错招人;②应聘者对组织和岗位了解少,适应期较长;③可能影响组织内部士气;④费用相对较高。

第4题:

简要评述李大钊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面的贡献。


正确答案: 李大钊是在中国报刊上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主持和影响《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政论,促使《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变成无产阶级的刊物。
李大钊在一九一八年所写的几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著名论文(《法俄革命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但却表达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应该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第5题:

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第6题:

试简要评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 特点: (1) 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 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 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 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 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 治、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 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 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人不同的学校。 (3) 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 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 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 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对应,教育机构种类 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 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5) 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 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 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 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巴 比伦、埃及和印度等东方古国均因异族人侵等原因导 致历史中断,从而使文化教育在本土失传或断层。

第7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8题:

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唐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以壮大道教的势力。唐代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道教科仪在唐代有较系统的发展。道教内丹道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第9题: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935年夏天,为了解"红色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第10题:

简要评述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正确答案: 明代君主加强专制集权和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措施全面,对思想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
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策。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废中书、罢丞相,使六部地位提高,任命翰林院的殿阁学士为秘书、文学士,互相牵制;加强监察机构;军事上设置卫、所,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行政、监察、军事机构分别独立却又互相牵制。制定《大明律》和《大诰》,通过律令教育和宣传来维持君主的绝对权威。设置锦衣卫和镇抚司,进行特务统治。杀戮功臣,滥施廷杖,将君臣关系主奴化。把尊孔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大型文字狱,八股取士,用科举考试强制知识分子盲从古人,脱离现实,适应高度集权政治的需要。
明成祖朱棣在加强君主集权制上又进行了重大改革。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夺取政权的,对藩王权势过重的危害最清楚,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把北方藩王迁至南方,迁都北京,用“天子守边”代替“藩王守边”,迁都对防御蒙古、经营东北和维护全国统一都有积极意义。对中央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秉承皇帝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重用司礼监宦官,宦官与内阁权势相抗衡,重大政务最后取决于皇帝,使皇权进一步巩固。
明政府经过这样的改革,一切大权就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国家机关自废除丞相之后形成的体系性的痼疾是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这致了国家机关的效率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是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变为官场倾轧。内阁处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职责只是草拟诏制,充备顾问,调护国体,对行政系统没有管理的行为权力。重用司礼监宦官使其掌握了票拟大权,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文字狱更是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清代继承了这些思想牵制政策之后,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