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商鞅按照法家理论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法为律。法,表达的是“平之如水”的含义;律,新兴地主阶级解释为“均布也”。商鞅改法为律是新兴地主阶级以法代刑思想的继续,其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注重法律的实施。
(2)重农奖功。为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财源、兵源,商鞅实施了废除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政策,从法律上确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3)通过重刑轻罪治奸惩恶,并进一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还利用重刑强制民众开垦耕种,以维护生产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在总结各诸侯国变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促成了秦国君主专制政治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也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活动中最彻底、成效最显著的一次,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重刑原则,并且规定了许多实施重刑的措施。这些法律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秦严刑峻罚的法制特征,也为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严酷的基调。

第2题:

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主要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共17条。它对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外交政策等内容都作了纲领性的规定。主要内容: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性质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
(2)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同资产阶级的约法以及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定的宪法有本质的区别。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尽管受到“左”的影响,仍是划时代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行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定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3题: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梭伦成为执政官后,全面推进宪政改革:第一,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债务而遭受的奴役。第二,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此外,梭伦建立陪审法庭,参与例行审判和受理上诉案件。第四,颁布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历史意义:纵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在解救人民疾苦、消除贵族特权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同时也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此次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希腊城邦。

第5题:

简述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主要内容:第一,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获得了征税、发行货币等权力。第二,总统不仅享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第三,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第四,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第五,实行三权分立。历史意义:《1787年联邦宪法》改变了美国立国之初各州松散联合的状态,赋予联邦政府很大的权力,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调节美国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三权分立”原则的确立,在三个权力机构之间起到互相制约、均衡的作用,可以防止出现独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第6题:

简述人权原则的发展与人权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人权作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有些西方人权学者提出了“三代人权”的发展说。
第一代人权形成于美、法两国革命时期,其目的在于保护公民自由免遭国家专横行为之害。这些权利相当于人权公约之呢过的公民和政治权利,并被说成是消极的权利,因为它们要求国家权力受到限制。
第二代人权形成于俄国革命时期并受到西方“福利国家”概念的影响,它们基本上属于人权公约中所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由于它们要求国家积极采取行动,因而被称为积极的权利。
第三代人权设计人类生存条件面临的各种大问题,它们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因而可称为“连带关系”的权利。

第7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在《施政纲领》保障人权原则指导下,各主要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具有典型性。
(1)《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人权的法律概念
“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及思想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即人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日人民各项自由权,二是抗日人民民主平等权。
②规定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司法、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应证据充分,依法执行;其它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逮捕、审问、处罚,但现行犯例外;过去反对边区并逃往在外的地、富,如返回家园遵守法令,一律既往不咎,依法保护,禁止侵犯其人权。凡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违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权利,除依法承办外,被害人得就其所受损害依法请求赔偿。
(2)《人权条例》的历史意义
①深刻体现了当时边区施政纲领确立的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②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完成民族解放的艰巨任务。
③有利于克服根据地内存在的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8题:

简述抗大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
(1)抗大概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
(2)抗大的教育方针。抗大的教育方针是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的题词,即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所谓“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指掌握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人民战争的持久战。
(3)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抗大非常重视对学员进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将其作为学校的一门主要课程。同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也多种多样。①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②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③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④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4)抗大学风。有关抗大的学风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第9题: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颁布时间为1912年。主要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和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历史意义: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第10题:

简述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
第一,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合约的准备工作。
第二,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了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历史意义:波茨坦会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议,使三国的战时同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