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历史。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选士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乡举里选的作法,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第2题: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特征。


正确答案: (1)商周时期的“苑囿”更多地体现纯自然的野生状态和野蛮意味。
(2)春秋战国时期,自然山水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核心,园林艺术由苑囿向园林转折。
(3)秦、汉时期出现大型皇家园林,园林中不但强调山水本身,更讲究山水的“神采灵气”,有了“一池三山”营造模式,客观上为园林文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应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萌芽期。
(4)魏晋南北朝,继承汉“一池三山”的传统,开创山水园林的基本形式。这一时期的寺庙园林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5)隋、唐时期,园林建筑艺术承继汉时旧制,规模浩大,园林建筑极尽博大与奢华。这一时期叠石、理水、堆山、造景等成为园林艺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法。同时,禅意的融入与禅宗思想的形成,使唐代园林追求自然景色的巧妙安置,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有具有澹微之思的韵味。
(6)五代时江南造园风气隆盛,犹以苏州之地的官僚、富豪私家园林为最。南汉主刘兖在广州建南苑药洲,开岭南园林之先例。
(7)宋代园林建筑艺术崇尚山水传神,花木得意,体现隐逸超世,寄情山水的意趣。这一时期的园林建造融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理论,使园林艺术达到全盛时期,并且将园林城市的思维继续发扬光大。
(8)辽金因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残酷激烈,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时期园林发展处于停止状态。
(9)明清时代是中国园林建筑精深发展时期,明中叶在苏州形成一个园林建筑高潮后,园林建筑的布局理念、营造计法都成定式。明末计成园艺著作《园治》既是中国古园林建筑的指导理论,也是中国古园林建筑的历史总结。
(10)清代以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构造主题风景,将园林诗化,把中国的园林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中国古园林建筑的三大体系:以北京及其附近皇家园林与行宫为代表的北方园林体系;以及岭南园林体系。

第3题: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及组成要素.


正确答案:
5.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1)筑山;(2)理池;(3)植物;(4)动物;(5)建筑;(6)匾额、楹联与刻石.

第4题: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根据中国园林建筑发展轨迹,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周、秦、汉“聚物为用”的阶段,以奢侈的生活享受为中心旨意。
第二个时期:从三国到南朝的齐梁(约220至479年)“观物为情”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着重在池山形态的表述。
第三个时期:是从齐梁至晚唐(约479至836年)“美物为境”阶段。这一时期的园林,讲究“形态意境”,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发展,使园林渐渐注重于诗情画意。
第四个时期:是晚唐至北宋(约836至1127年)“造物为景”阶段。其时不但造园且有人专门研究园林,山水文学之勃兴,又更助“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此时造园之风大盛,是中国园林“形象造景”文化和造园技术文化的典型时期。
第五个时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约1127至1368年)“状物为意”阶段。这时的园林,推崇“神理兼备”。以追求“出神入化”的“神态意境”而得园林“神韵”,这一阶段是中国园林文化最“神奇”时期。
最后一个时期:即明清(约1368至1911年)“心物为神”阶段。这时的中国园林建造技艺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顶峰。重在求“神”,讲究人与园,人与自然的内在哲理。将园林从自然艺术再现深入到人物心性表现的“意味”中。整个中国园林至此,走过了“功用、冶情、美境、景象、出意、化神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体系完成画了一个句号。

第5题:

简述汉字的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6题:

简述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按照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2)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3)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第7题:

简述中国祭坛建筑发展历史。


正确答案: 中国祭坛建筑历史起源很早
(1)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及秦安大地湾等仰韶文化建筑的“大房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期的祭祀建筑,成为最早的“明堂建筑”。建筑形制讲究方位(正向的南北向)和次序这两大祭祀要素。建筑呈“井“字形,十字轴线对称结构。
(2)商代,明堂建筑又称辟雍,发展为周围环绕圆形水渠的十字轴线对称建筑,用“井”字形分隔相邻为九,间隔为五的空间模式。
(3)周时祭祀的场所叫“畴”,为祭祀黄、青、赤、白四帝的有屋顶殿宇,是天子独揽了祭天权利的建筑。
(4)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商时期形成的明堂形式建筑式微。
(5)汉代,变周祭祀四帝为五帝(加一黑帝),明堂建筑对称性很强,中心极点尤为突出,,融会了阴阳、八卦、五行等内容,增添了神学的象征涵义。
(6)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盛行,明堂建筑与佛教建筑相比,相形见拙。一直到唐武周时期才见转机。
(7)唐武周时期,明堂建筑改以前的九室、五室的府制,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下层象征四时;中层象征十二时;上层象征二十四时,以及天(上)圆,地(下)方,以突出皇权的绝对权威和皇家的宏伟华贵。
(8)南宋已不建明堂,只在宫中进行祭祀活动,辽、金、元三朝,无祭祀明堂建筑制度。
(9)明初,在南京、北京均设有天坛、地坛、大祀殿(即清祈年殿的前身)等建筑。
(10)清改明大祀殿(又叫大享殿)为祈年殿,并在国子监中建辟雍殿。

第8题:

简述历史法学的缺陷和发展。


参考答案:历史法学盛行了近一个世纪,在19世纪上半期,它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到了19世纪末,它逐渐走向衰落。1888年斯坦姆勒在其《历史法学的方法》中,对于历史法学予以严厉地批判,法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指责历史法学的保守和对于法律进化的否定态度,1897年霍姆斯在其著名的《法律的道路》中,指出了历史法学的根本错误,这就是,没有有意识地考察法律所体现的社会利益,对法律的改进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没有确立起一种有效的适用于现实需要的法律基本观念。在历史法学解体的过程中,有的人通过功利主义转向到法律实证主义,有的人转向到了法律的经济历史解释,有的人区分“历史的方法”和“历史学派”,坚持一种纯粹的历史描述方法。耶林的目的法学广泛传播后,历史法学作为一个学派最后为社会法学所吞并和吸收。对于历史法学有着重要贡献的科勒,则转向了新黑格尔主义法学,在他的理论中,他认为法律的发展中存在一种创造性的因素,过去的法律是由当时的文明程度所决定的,当社会发展之后,必须改变旧的法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

第9题:

中国酒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特征


正确答案:一、夏商周时期-酒祭
二、春秋战国时期-酒礼
三、秦汉时期-酒盛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酒嗜
五、隋唐五代时期-酒狂
六、宋元明清时期-酒税

第10题: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主要建筑。


正确答案:中国园林中主要建筑有亭、殿、堂、厅、楼、阁、馆、斋、榭、轩、舫、路、廊、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