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赋役政策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赋役政策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政策执行的思想诱导工作,指运用宣传、舆论、说服、谈心、协商、对话等方式做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以保证政策执行。()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


参考答案:租、调、役、杂徭

第3题:

体现农本思想的具体政策有()

A.土地政策

B.赋役政策

C.人口政策

D.海禁

E.法律政策


参考答案:A, B, C

第4题: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保护农业生产
  • B、保护小农经济
  • C、巩固封建统治
  • D、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正确答案:C

第5题:

明朝每10年更换一次的户口册叫(  )

A.《鱼鳞图册》
B.《赋役图册》
C.《鱼鳞黄册》
D.《赋役黄册》

答案:D
解析:
《赋役黄册》是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洪武年间在全国建制黄册。方法是实行里甲之制。《鱼鳞图册》是明朝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可状况,而制定的田亩清册。因此,正确答案是D。

第6题:

简述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正确答案:
(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

第7题:

清代赋役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清朝承袭明制,仍实行一条鞭法。虽已有部分丁银摊入地亩之中,但丁役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农民隐匿户口的原因。为了增加丁口,稳定税收,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和丁银为准,额外增丁也不再多征丁银,称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无疑是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在编审户口时引发极大混乱。广东、四川两省在康熙后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取得成效。雍正时期,将“摊丁入亩”推行全国。自此,不再按人丁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而将土地作为唯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收程序,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自秦汉以来存在2000多年的丁口税从此结束,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封建隶属关系全面松弛,这一变化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8题:

简述战国秦的赋役制度。


参考答案:(1)秦国的田租是按授田亩数确定的,而且一旦授田,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完纳。交纳以粮食为主,刍(饲料)、槀(禾秆)为辅。
(2)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显示商鞅法定的服役时间,是每年在本地区服役一个月(“更卒”),一生当兵两次。当兵,一次叫“正卒”,为期一年,受京师有关机构调用;一次叫“戍卒”,屯戍边疆,为期一年。以此计算,服役者从“始傅”起至归田止,四十三年中约有五年半离家服役,约占整个应役期的百分之十三。

第9题:

赋役制度


正确答案: 赋役制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为了获得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税收制度。赋役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有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第10题:

()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

  • A、理论型教育思想
  • B、实践型教育思想
  • C、政策型教育思想
  • D、操作型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