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可以说明中国歌曲20世纪末的文化回归。

题目
单选题
下列()是可以说明中国歌曲20世纪末的文化回归。
A

《送别》

B

《阿姐鼓》

C

《毕业歌》

D

《到敌人后方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唱该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该歌曲的学习,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1)歌曲特点 《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田汉词,聂耳曲,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大切分、附点等节奏型给人一种铿锵有力、坚定的感觉。歌曲表达了电影中人物对自身遭遇的愤恨不满,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聆听、学习歌曲,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点燃爱国热情与民族主义激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体验、小组讨论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并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3)导入环节
①教师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歌?由谁作曲?这位音乐家还有哪些代表作品?
(学生自由回答)
②教师总结:聂耳这位音乐家创作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及春节联欢晚会上经常播放的《金蛇狂舞》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③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聂耳先生创作的歌曲《毕业歌》,听听这首歌曲和“毕业”有什么关系?
由此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
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同新课程标准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理念相契合。

第2题:

健康管理概念在()引入中国。

  • A、19世纪末
  • B、20世纪初
  • C、20世纪末
  • D、21世纪

正确答案:C

第3题: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正确答案:A

第4题: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正确答案:A

第5题:

对于音乐产业说,原创力是它的发展头,原创力量不足,产业必将疲软。《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认为:如果模仿外国的《中国好声音》能办5年,那么中国原创的《中国好歌曲》能办50年。《中国好歌曲》能走的更远,体现了() ①《中国好歌曲》的创新是对舶品《中国好声音》的否定和革命批判 ②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中国好歌曲》的创新有利于直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 ④文化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的学习,设计“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轮唱特点”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第7题:

澳门回归时歌曲《七子之歌》广为传唱,歌曲的词作者是()。


正确答案:闻一多

第8题:

20世纪末,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人本位理论

B.文化本位理论

C.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本位理论

答案:C
解析: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

第9题:

关于估计标准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越大
  • B、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直线的代表性越小
  • C、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直线的实用价值越大
  • D、数值越大,说明回归直线的实用价值越小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但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流淌的全是中国DNA”——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这启示我们()

  • A、文化创新必须实现文化复古
  •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 C、要善于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
  • D、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