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减租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减租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因此,限制地租也就意味着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没收地租就意味着对土地私有权的否定。1840年以前,中国尚未有过没收地租的思想;但限租或减租的思想,却一再有人提出。唐代的陆贽认为均田制废坏后租调为地主所吞,国家及农民两方均受损害,提出了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率两个方面进行限制的主张:“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以利贫人”(《陆宣公翰苑集·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清初的顾炎武,根据当时苏南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减轻地租对均贫富的意义。这一思想在近代被国民党发展为“二五减租”,并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共根据地普遍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清初著名的颜(元)、李(塨)学派揭露了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严重情况,主张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逐渐由地主所有转变为耕者所有。凡地主出租的土地,准其收租三十年;三十年后,则产权转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所有。
他们认为:实现这种产权改革,耕者能有自己土地,会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这可以说是后来洪秀全、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先声。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五四指示仍然确认“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二五减租


正确答案:所谓二五减租,即以抗日前夕成立的租佃契约的约定租额为准,“一律减少百分之二十五(或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并且根据租佃关系发展的情况及租佃形式的不同,对不同租佃形式的减租额作出规定,并禁止法定租额外的剥削,对积欠地租的处理也作出规定。

第3题: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減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曰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第4题:

简述西周经济思想的财政思想。


正确答案:财政基本原则为量入为出。这是古代世界的基本原则,税收原则。按九种社会职业征收,主要实物征课,实行“任土所宜”与负担平均原则。财政支出方面提出了专税专用原则。

第5题:

简述国民党的“二五减租”。


正确答案: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本来就缺乏实施的措施。在他之后,国民党虽然抽象地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抛开了其给农民以土地的内容,而仅把它化为减租的主张。在一些地区实施“二五减租”。
二五减租即减轻佃农田租25%,并规定正租之外不得有额外索求、农民正产品以外的副产品概不纳租以及地主不得随意撒佃等。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积极作用的。它导致了自耕农的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儿童激进,工商业以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繁盛。这实际上是使中国的农业走上普鲁士的道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推行这种改革的国家政权;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对这种改革的阻力不是过分强大;有较发达的工商业能吸收农村改革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先决条件,在近代中国又都不具备。大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政权主要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政策的制订和推行,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中封建统治势力根深蒂固,对减租以及限制封建特权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难以克服的阻力。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过少,工商业又不发达,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竞争,就会迫使农民宁愿接受较高的地租,从而使政府关于减租的规定成为具文。

第6题:

边区政府土地立法的指导原则是“减租减息”。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简述小康思想 。


正确答案:小康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而是儒家经常宣传的教条。已认识到私有财产制度是谋用、战争产生的根源。大同是为公而无私,小康是求在不变动私有制的基础上以礼来处理或减少社会纠纷。

第8题:

1942年,为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

  • A、开展反“扫荡”斗争
  •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 C、开展大生产运动
  • D、开展整风运动

正确答案:D

第9题:

简述减租思想。


正确答案: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因此,限制地租也就意味着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没收地租就意味着对土地私有权的否定。1840年以前,中国尚未有过没收地租的思想;但限租或减租的思想,却一再有人提出。唐代的陆贽认为均田制废坏后租调为地主所吞,国家及农民两方均受损害,提出了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率两个方面进行限制的主张:“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以利贫人”(《陆宣公翰苑集·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清初的顾炎武,根据当时苏南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减轻地租对均贫富的意义。这一思想在近代被国民党发展为“二五减租”,并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共根据地普遍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清初著名的颜(元)、李(塨)学派揭露了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严重情况,主张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逐渐由地主所有转变为耕者所有。凡地主出租的土地,准其收租三十年;三十年后,则产权转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所有。
他们认为:实现这种产权改革,耕者能有自己土地,会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这可以说是后来洪秀全、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先声。

第10题:

减租减息政策


正确答案: 减租减息政策(又称“二五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是:土地所有者向土地租佃者征收的税额要在原税额的基础上减少25%;贷款者向被贷款者征收的利息数量要在原金额的基础上减少25%。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后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形成、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推动国民党和当时可能参加抗日的人们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主动地将战前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个政策既能推动国民党参加抗日,又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其对我们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这个政策,如果没有特殊阻碍,我们准备在战后继续实行下去,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减租减息”,然后采取适当方法,有步骤地达到“耕者有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