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完李白的《送友人》后,学生对诗中出现的意象很感兴趣。为了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并分析其他诗中出现的意

题目
单选题
在学完李白的《送友人》后,学生对诗中出现的意象很感兴趣。为了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并分析其他诗中出现的意象的含义。以下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中的“明月”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离别时对知己的祝福,希望友人此行一帆风顺

B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孤鹜”“秋水”等意象,把秋的萧瑟描绘得淋漓尽致

C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中的“梧桐”“秋叶”写出了深宫的萧瑟冷寂

D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用“寒蝉”传达凄凉,烘托离别气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分析《致橡树》诗中意象的象喻意义。


正确答案:《致橡树》中写到6个意象:凌霄花,鸟儿,源泉,险峰,春雨,日光,用这六个意象作比喻,表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作用就是比喻和反衬,突出正确的爱情观。

第2题: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清溪行》等。()


标准答案:对

第4题:

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大海”、“春”、“花”等意象。


正确答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大海、花、春的意象与主观情境的转化: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这句不但平仄和谐,琅琅上口,而且意蕴丰富,使整首诗由直接的抒情转入空灵的意境和精神的自由之中。
“面朝大海”是一种永恒的空间维度,“春暖花开”是一种永恒的时间维度。
大海:永恒地拥抱一切的空间。春:生机无限的时空。花开:永恒地凝固在生命最绚丽的顶点。空灵而博大,灿烂而静美的意境。

第5题:

北岛《()》一诗中的“石碑”意象象征着历史。


正确答案:古寺

第6题:

陶渊明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不包括()

  • A、鸟
  • B、菊
  • C、莲
  • D、云

正确答案:C

第7题:

在学习“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厦门来办特区”这一知识点时,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哪种方法最有效()。

  • A、教师不予讲解,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课下查资料,自己探究找出答案
  • B、教师提问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分析,其他学生认真听,教师再予以评价和补充
  • C、教师提示学生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去分析,然后让学生分析思考也可自由讨论,最后由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 D、教师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两大方面详细讲解,学生积极理解,认真记笔记

正确答案:C

第8题: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El月的壮美意象。 ( ) A.正确 B.错误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女学生”意象在下面作品()中有出现。

  • A、《柏子》
  • B、《萧萧》
  • C、《贵生》
  • D、《长河》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正确答案: 海子一直梦想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通过诗歌来追寻精神的故乡,探索生存的本质。在20世纪80年代诗歌不断更新的喧嚣气氛中,他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如抒情短诗《亚洲铜》、《五月的麦地》、长诗《土地》、诗剧《太阳》等,结集有《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在他的身上,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面向世界的精英意识有着良好的结合。
海子的创作以抒情诗为起点。他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对大自然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也是他的感恩之情的集结。特别是对苦难而辽阔的“麦地”,他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麦地》);“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回答》)。麦地本身有着温和的母性意味,有着富饶、祥和与博爱的性质,而他的金黄色泽则无可置疑地具有一种高贵和庄重的美质。麦地坚实而永恒,向远方延伸而去,在她的起伏中,幽静的村舍时隐时现,炊烟袅袅,是人与大地和睦相处的象征,是诗人心中幸福生活的最后堡垒。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