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面层,其基层经检测,必须符合检验评定标准各项指标要求,并应进行基层()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题目
单选题
水泥混凝土面层,其基层经检测,必须符合检验评定标准各项指标要求,并应进行基层()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A

回弹模量

B

厚度

C

压实度

D

弯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基层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并应进行弯沉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强度、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范的规定。该要求应为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基本要求。()


答案:错
解析:
基层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并应进行弯沉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强度、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规范的规定,应为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基本要求。

第2题:

结合有关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实测项目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有关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基本要求,下述正确的有()。

A.基层弯沉检测可以不合格
B.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
C.混凝土路面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护
D.应对干缩、温缩产生的裂缝进行处理

答案:B,C,D
解析:
基层质量应该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表面清洁无浮土;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接缝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路面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护;应对干缩、温缩产生的裂缝进行处理。

第3题:

背景资料:
某公司中标一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道路包含2km 沥青混凝土路段和1km 水泥混凝土路段。180mm 水泥土底基层,360mm 石灰粉煤灰基层,60mm 厚AC-20 沥青混凝土底面层,40mmAC-13沥青混凝土表面层。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层的基层与沥青混凝土道路基层相同,面层为200mm水泥混凝土。
底基层施工正值高温季节,施工前项目部为确定施工参数,做了长度150m 的试验段,后发现在试验段的底基层表面有很多裂缝,项目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调査,调査发现水泥含量比例合格,水泥本身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为保证施工质量,基层一次性摊铺成型,施工期间,因摊铺机故障,造成了摊铺混合料中断超过2h,摊铺机故障排除后,监理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对此位置基层的接茬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处理。
因A 公司缺少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经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安排了试验路段。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对摊铺机推铺要求如下:下面层采用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并且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在初压、复压和终压阶段分别采用了合理的压路机进行碾压。
问题:
1、指出基层施工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2、分析本工程中水泥土底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并简述水泥混凝士面层试验段的主要目的。
3、针对试验段底基层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正常路段施工中应如何避免裂缝的产生,试验段的裂缝如何处理?
4、本案例中基层接茬位置的正确处理方式是什么?
5、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要求不妥,写出正确做法。写出本工程在初压、复压和终压阶段最适合的压路机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错误:基层一次性摊铺成型;
改正:基层应分两层摊铺成型。
2、水泥土底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①集料级配中细料偏多;②碾压时含水量偏大;③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④碎石中含泥量较高;⑤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⑥养护不及时、缺水或养护时洒水量过大;⑦拌和不均匀。水泥混凝土面层试验段的目的:①验证混凝土配合比适合性;②施工人员熟悉水泥混凝土面层各道工序的施工特点和作业方法;③掌握切缝、拆模的最佳时间。
3、避免裂缝产生的措施:①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或掺砂;②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③在能保证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的水泥用量;④一次成型,尽可能采用慢凝水泥,加强对水泥稳定土的养护,避免水分挥发过快;⑤养护结束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⑥设计合理的水泥稳定土配合比,加强拌和,避免出现粗细料离析和拌和不均匀现象。
裂缝处理措施:①采用聚合物加特种水泥,压力注入法修补水泥,稳定粒料的裂缝加铺高抗拉强度的聚合物网;③破损严重的基层,应将原破损基层整幅开挖维修,维修所用材料也应是同类材料。
4、将推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末端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压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5、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正确确做法是: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法摊铺。本工程的初压设备是钢筒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

第4题:

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施工前,应对混凝土路面板下的基层进行强度、密实度及几何尺寸 等方面的质量检验
B. 基层质量检査项目及其标准应符合基层施工规范的要求
C. 基层宽度应 比混凝土路面板宽500?800mm或与路基同宽
D.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物资、机械和时间等资源,是一项历时时间长、技术要求髙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所有的施工活动都必须严格按有关施工规范进 行,以确保最后得到质量优良的工程实体


答案:C
解析:
基层宽度应 比混凝土路面板宽300?500mm或与路基同宽

第5题: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基本要求包括()。

A.水泥用量和矿料级配按设计控制准确
B.基层质量应该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表面清洁无浮土
C.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
D.接缝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答案:B,C,D
解析:
JTGF80/1-2017:基层质量应该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表面清洁无浮土;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规范并满足设计要求;接缝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路面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护;应对干缩、温缩产生的裂缝进行处理。(没有选项A)

第6题:

基层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表面清洁、无浮土,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规范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接缝的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该要求应为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的基本要求。( )


答案:错
解析:
(JTGF80/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P29页,基层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表面清洁、无浮土,接缝填缝料应符合规范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接缝的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满足设计要求。该要求应为水泥混凝土面层层的基本要求。

第7题:

水泥混凝土面层作为路面工程的主要分项工程,在原材料的检验、混凝土的强度检验与评定、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时要严格遵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与《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相关规范与规程的规定。针对水泥混凝土试验与评定,请回答以下问题:(3).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A.基层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并应进行弯沉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B.面层与其他构造物相接应平顺,检查井井盖顶面高程应高于周边路面1mm—3mm
C.雨水口标高按设计比路面低5mm—8mm,路面边缘无积水现象
D.混凝土路面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生

答案:A,B,C,D
解析:

第8题:

在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检验与评定时,对沥青路面原材料、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始数据等环节有严格的规定,应满足“基本要求”。就沥青混凝土面层分项工程的检验与评定,结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请回答以下问题:(1).关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分项工程评定时的正确说法是( )。(2014真题)(2014助理真题)

A.在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上,反射裂缝可不计作施工缺陷,不予扣分,但应及时进行灌缝处理
B.基层必须碾压密实,表面干燥,浮土可以存在,但平整度和路拱应符合要求
C.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密贴接顺,不得有积水或漏水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一处减1—2分
D.矿料级配、沥青含量等试验结果的合格率应不小于95%

答案:A,C,D
解析:

第9题:

关于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周 高等级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
B. 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面层与基层 之间应按基层类型和施工情况洒布透层沥青、粘层沥青或采用浙青封层
C. 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 大于或等于0.7; 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
D. 层数不宜过多
E. 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城市主干路、快速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 施以臧轻反射裂缝


答案:A,B,D,E
解析:
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 大于或等于0.3; 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

第10题:

某一级公路,交通荷载等级为重交通,路面结构从上而下为水泥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施工单位人力、设备条件,基层与底基层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合法施工,面层采用滑膜摊铺机铺筑,施工中有如下事件发生:
  事件一:在基层施工中,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上限取6%的水泥剂量,由于运距较远,含水率较最佳含水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运料过程中遭遇堵车,经过2.5h,运到现场,立即采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进行铺筑,基层厚度30cm,分两层铺筑。
  事件二:该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试验室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直接配料。
  事件三:面层施工中,水泥混凝土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时每批量附有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检验证明,检测中发现水泥混凝土用水泥的成分、物理性能等路用品质部分指标不达标,粗集料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细集料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机制砂,粗细集料质量不低于Ⅱ级的要求。
  【问题】
  1.该底基层的拌合设备有哪些?底基层还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施工。
  2.改正施工单位在事件一中的错误做法。
  3.指出施工单位在事件二、三中的错误做法并改正。
  4.摊铺该路面面层的基准线布设应满足哪些规定,列举3条。


答案:
解析:
1.该底基层可采用专用的稳定土拌合设备,(强制式、水泥混凝土拌合机)。底基层还可采用路拌法进行施工。
2.水泥配合比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运距较远时,对稳定中、粗粒材料,含水率可高于0.5~1%,对稳定细粒材料,可高于1~2%;运输过程中超过2h,应作废,立即摊铺不正确。
3.事件二不正确,因为施工配料应该采用工地配合比,而不是试验室配合比。
事件三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不正确,水泥混凝土应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4.摊铺该路面面层的基准线布设应满足下列规定:
(1)滑膜摊铺一级公路时,采用单向坡双线基准线;
(2)基准线宜使用钢绞线,采用直径2mm的钢绞线时,张线拉力不宜小于1000N;
(3)基准线设置后,应避免扰动、碰撞和振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