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题目
问答题
简析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萧红的作品没有惯常的结构,没有贯穿始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带有散文式的自由、洒脱的特点。
(2)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人生片断和一幅幅生活场景,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精心选择故事片段和细节来做某些方面的突出描写。
(3)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
(4)描写语言常常饱含着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文化性、本土性、本族性)


正确答案: 1、《湘行散记》、《湘西》两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地域文化。但并非作纯客观的介绍,而是从中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评价和鲜明的审美感情。
2、两本散文集表现了作者炽热的本土性。反复抒写着他的一颗“湘西”之心,他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热土。同时,作者还揭露与批判了贪官污吏的腐败。
3、鲜明的本族性。湘西民族问题,一直是作者的内衷隐痛,因此他很自觉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倾向,反复贯串着这样的思想: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洗雪强加在他们头上“苗蛮土匪”的罪名和耻辱。

第2题: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正确答案: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鱼的鳃》。
1、《春桃》刻画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春桃,在命运恶浪的捉弄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两个男人,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的信念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显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
2、《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观写实。

第3题:

简析王安忆小说的特色及小鲍庄的赏析?


正确答案: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两个特色:其一,大量使用判断句式;其二,人物对话全部使用没有冒号和引号的直接引语。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小捞渣为救鲍五爷而死了,他的死是小鲍庄“仁义”的极致,是道德文化的结晶,使得这个村庄的仁义具有集体的性质,具有文化的性质,捞渣所有行为是悠久文化记忆的现代重现,具有开辟新道路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捞渣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由古老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人物。不过,这种过渡是隐形的。不仅捞渣是“仁义”的化身,而且整个小鲍庄都充满了仁义:“小鲍庄是重仁重义的庄子,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就是敬重个仁义。小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仁义”作为一种根性文化不是外来思想哺育而成的,它是土生土长的,是与小鲍庄人与生俱来的。作为一种精神它早已成为“基因”,保留与流传在华夏大地上。

第4题:

简析徐小说的特点?


正确答案: A、以“人性与爱”为贯穿母体,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基本的小说格调,有着感觉化和抒情性的风格;
B、浓郁的异域色调,边缘色彩和传奇性情节;
C、意境优美、文笔清新、含蓄蕴藉、富有神趣。

第5题:

简析白先勇小说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人物塑造上,以形写神;
结构上,将传统的纵剖面写法与西方横断面的写法结合起来,总体上正写顺序与局部的时空交错结合起来;
重视语言基调的把握,语言典雅、精美、明快。

第6题:

简析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思想和艺术。


正确答案: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是她的成名作,以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村庄为描写对象,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沦陷前后的生活,“力透纸背”地描写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前九章写沦陷前,在军阀、地主统治下,农村贫困落后闭塞,农民愚昧迷信,“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他们也自发起来抗争,组织“镰刀会”抗租,但在统治阶级镇压下,斗争失败。后七章写沦陷后的东北,随着日本侵略者“王道”旗子而来的,是烧杀抢劫、奸淫妇女。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斗争,斗争失败后,他们终于明白了投奔中自其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是正确道路,走上了新的征程。《生死场》的艺术特点是小说的诗化散文化。小说充满着乡恋,渗透着对受难的乡亲和呻吟的土地的博大的爱。作品不注意故事的编织和情节的安排,全文没有中心人物中心故事,以场面推移方法,富有感情地叙述着村子里发生的一个个几乎没有情节联系的,平凡而又悲惨的生活故事,那令人心悸的体现着坚强与挣扎,也体现着残忍与愚昧的生与死的经历。作品抒情味浓烈,善于写景和渲染气氛,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抒情笔触委婉细腻,但也有着雄健的笔力,如村民们向日寇讨还血债的盟誓典礼的场面描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这种昂扬的民族意识与抗争意志,使这篇凄楚动人的故事增添了悲壮色彩。《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呼兰河是黑龙江一个边远小城,是作者的故乡。小说描写那里的民情风习,暴露种种国民性弱点,为小城作“传”。作品从路上大泥坑子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出了人们的麻木、苟安和惰性;从跳大神治病、放河灯送冤魂、演戏谢神等“盛举”写人们的封建迷信之深;从王大姑娘婚姻自主遭周围人们的敌视嘲弄写封建婚姻道德观念流毒之深广;写小团圆媳妇只因“笑呵呵”见人不知羞就遭好心邻居的议论,遭婆婆要把她“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毒打,还作为“病”花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请大神“治病”,大神和婆婆用大缸滚水强按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而把她活活“治”死,而闲人们却看戏一样兴高采烈的围观,强烈地控诉了封建迷信的愚昧残忍和人们的麻木无聊。这些描写使《呼兰河传》具有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思想意义。《呼乎兰河传》在艺术上发展了《生死场》的特点:诗化散文化。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每一章是一个相对独立富有诗意的散文式短篇,艺术上更成熟,抒情性更浓,叙事写景真切动人,笔调活泼成熟。茅盾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却有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7题:

简析《雷雨》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 《雷雨》的语言特色是简洁易懂,内涵丰富,具有人物的个性色彩和戏剧动作性。
它是从普通话提炼而成,听来简洁易懂,但又含蓄蕴籍,富有丰富的潜台词。在看似普通的人物对话中,深藏着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也符合人物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想说的充满个性和情绪色彩的对话。

第8题:

简析沙汀小说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沙汀的短篇小说具有独特风格:
1.寓批判、讽刺于冷峻的现实主义刻画之中。不对丑恶现实直接表达主观的批判否定,通过对反面人、事的写实描绘,显示其丑恶;通过对喜剧性人物的生动刻画,对喜剧性矛盾的深刻揭示,达到讽刺效果。如《在其香居茶馆里》,通过回龙镇两个头面人物在大庭广众面前互相攻击、现。环境气氛的渲染虽笔墨简洁而韵味浓郁。
2.浓郁的地方色彩。作者是四川人,熟悉四川,对四川农村世态人情和风俗习惯的描写,使作品充满很浓的四川乡土气息。
3.严谨集中的结构。多截取生活横断面,甚至一个生活场景,精心布局。如《在其香居茶馆里》,通过茶馆这一场合,从矛盾冲突已发展到极尖锐处人手,让镇上各种势力都上场亮相,茶馆中的冲突安排得紧凑而波澜起伏,而对操纵茶馆冲突的县长作暗写处理,使结局具有出人意料而又画龙点睛之妙,达到强烈的喜剧讽刺效果,对国民党政权腐败作了深刻暴露,结构独具匠心。

第9题:

简析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冯文炳的小说是一种诗化的小说,抒情小说,具有浪漫主义气息。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是他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他把小说当作诗、当成绝句来写,追求诗的独特意境与神韵。他以平淡朴讷的文字抒写田园牧歌式的人物和景色,人与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成为一种象征,表现隐逸、闲适之美,纯朴、自然之美,形成一种冲淡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犹如文人画派的写意水墨画,于古朴无华中显示淡雅秀逸。虽有对现实不满或不安,但调子微温,笔墨含蓄,绝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超越、破坏冲淡之意境。在结构上,冯文炳的小说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而重情绪、意境的渲染。行文颇具古典诗词含蓄而富有跳跃性的特点,简练跳脱,故时有艰涩之处。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冯文炳独树一帜,在现代抒情体小说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后起的小说大家沈从文也有直接影响。

第10题:

简析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正确答案: ①描写作者心目中的商州,并作为情感的载体。
②描绘地域化的生态环境,是贾平凹格外注重的。
③以悠久而宏大的秦汉文化为背景,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征的总体把握。
④把地域化了的民俗风情当作文学的审视对象,当作文化总体构架的一部分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