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题目
问答题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离骚》中对诗人三次神游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正确答案: (1)第一次升天遨游求见天帝以表明心迹及其失败,象征着楚王已被奸邪包围,屈原欲再见楚王而不得。
(2)第二次升天遨游,即“求女”活动,象征着屈原试图寻求可以通君侧的人,请其代为言说,使楚王能理解自己。
(3)第三次上游天界象征诗人想要另谋出路,却眷恋故乡,无法舍弃。

第2题: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正确答案: 美人、香草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诗人在《离骚》一诗中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另外,诗中在论述人才的培育时,也以香草为喻:“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在论述先王之“美政”时,亦以众芳为喻:“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离骚》诗中涉及的香花美草就有几十种,五彩缤纷,鲜丽夺目,简直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香草世界。而这些物象显然又是与诗人的“内美”、“修能”、“高洁”、“昭质”、“清白”的道德本质相应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它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上美好事物的具象化。
诗人在长诗《离骚》中,除“寓情草木”之外,复“托意于男女”。“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诗人在诗中不时的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的心理来刻画自己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

第3题: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标准答案:对

第4题:

《虞美人(春花秋月)》一诗中"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是什么?作者为何有此感叹?


正确答案: 因为春花秋月勾起李煜对故国之思,对亡国之恨,所以不愿再见到它,有望生命早日了结之意。

第5题:

宋代词人()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正确答案:辛弃疾

第6题: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出自陈与义的《清平乐》。请问诗中的“孤妍”指的是什么花?


正确答案:诗中的“孤妍”指的是桂花。

第7题: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正确答案: 《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形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第8题:

下列关于《离骚》的艺术成就叙述正确的有()。

  • A、开创了比兴手法
  • B、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的方法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 C、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
  • D、具有幽眇情深的特点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楚辞中这一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试论《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手法的运用。与《诗经》比较,《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在比兴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正确答案: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一方面代指高洁的志向、品德,良好的修养、才能;另一方面与恶草等象征生活中的谗佞小人相对。
《离骚》中的比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诗经》的比兴只是诗中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他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糅合交融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将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象征意义,他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构成一种象征体,各成系统。这些比兴使作品产生了蕴藉深厚,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离骚》的比兴和《诗经》比兴不同之处还在于:《诗经》的比兴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虚构,是想像之辞。是诗人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诗人对传统比兴手法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