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表演区,我们经常见到下面的情况:一天,开开家的"妈妈"跑来跟我说:"老师!老师!我们家的宝宝生病了!"老师:"那怎

题目
问答题
在角色表演区,我们经常见到下面的情况:一天,开开家的"妈妈"跑来跟我说:"老师!老师!我们家的宝宝生病了!"老师:"那怎么办呀?""妈妈"说:"他需要找爸爸。"说着"妈妈"掏出"手机"(一只洗发水瓶子):"喂喂喂!爸爸!快回来!我们宝宝生病了!"孩子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一个小小的洗发水瓶子就有无数种变化,"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想一个简单的洗发水瓶子尚且如此,那我何不再准备些其他的未成型玩具呢?所以我在娃娃家旁边新添了一个百宝箱,里面专门放了一些废旧物品(如包装盒、饮料罐等等)。在游戏中,每次一开始百宝箱里的东西都会被一抢而空,有时还有争抢现象,但娃娃家里的家具、物品在幼儿的添置下不断丰富,幼儿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玩法,孩子之间交流也明显增加。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今天娃娃家旁边新添了百宝箱,你们在百宝箱里发现了什么好东西呢? 幼儿1:月饼盒。 幼儿2:罐子。 幼儿3:…… 教师:那你们用这些东西做了什么呢? 幼儿1:我用大的盒子做了电视机,和宝宝一起看电视了! 幼儿2:我用可乐瓶做了热水壶,给小客人倒水喝。 幼儿3:…… 教师:我发现玩具一多有小朋友开始抢了起来。 幼儿1:要分享,大家一起玩。 教师:那抢的时候怎么解决呢? 幼儿1:谁先拿到就是谁玩! 幼儿2:石头剪刀布。 教师:那下次玩娃娃家时我们可以继续想想办法,把百宝箱的东西玩起来,可不能再抢啦! 请从幼儿游戏的条件创设角度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说出教师在其中作用的体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小刚说:“妈妈买的。”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小刚说:“用钱买的。”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2题:

小一班李老师给幼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时,幼儿都非常专注地倾听,第二天李老师在表演区新投放了小蝌蚪、鸭子、鱼、青蛙等头饰,不一会就吸引了9名幼儿进入该区,原本不大的表演区一下拥挤了起来,就连平时很少主动选择表演区的小童,这次也抢着进表演区,小童拿了小鱼头饰之后却东走走西走走,左瞧瞧右看看,另有3 名幼儿为了争抢小青蛙头饰互不相让,李老师在旁观察了一会,便走过去问道:“你们怎么还不开始表演呀?”有的幼儿说:“老师,我没有头饰。”李老师指着它头饰说:“瞧,小蝌蚪、小鸭子们都在等着你们呢!”小童戴着小鱼头饰跑过来大声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表演。”此时李老师戴着小蝌蚪头饰微笑地说:“我们一起来玩吧!”
试列举以上案例中的观察要点,并论述观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答案:
解析:
(1)上述案例中的观察要点包括:
①游戏材料的投放,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其提供足够的成型玩具,注意观察是否有争抢游戏材料现象。例如在案例中李老师提供了不同的头饰,并解决了争抢头饰的问题
②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例如在案例中很少主动选择表演区的小童这次也争抢进表演区。
③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如何,是否具有组织活动的能力。例如在案例中小童拿了头饰不知道如何加入游戏,也不知道如何组织活动开始。
(2)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游戏与环境,主要观察游戏中的场地、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游戏时间的保证
②游戏中的幼儿,主要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幼儿游戏的水平
③游戏与课程,主要观察游戏中有些什么主题,这些主题情节内容的进展情况
④游戏中的教师,教师何时介入幼儿游戏会增强幼儿的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观察的方法包括:
①扫描观察法,这种方法也叫时段定人法,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
②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也叫定点不定人法,指观察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某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
③追踪观察法,此方法也叫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1-2 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第3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 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只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通过师生的道德对话,直接改变了哪种品德,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见解析
(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知。品德是由知、情、意和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3)以上案例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不对,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4题:

材料:
王宇是杜老师班上的孩子,他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动不动就打断老师的话,还经常跟旁边的同学讲悄悄话。杜老师比较讨厌这个学生,经常不让他参加班里组织的各种活动。王宇的妈妈知道情况后来找他交换意见,杜老师却毫不客气地说:“你的孩子真的很笨,我实在找不到他身上的优点。”王宇妈妈听后很伤心。就去找校长要求给孩子换班。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分析,对杜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答案:
解析:
材料中杜老师的做法没有履行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首先,杜老师没有关爱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材料中的杜老师,没有对王宇做到一视同仁,因为王宇的一些不足完全否定了他的各方面,不让王宇参加活动,没有体现对王宇的尊重和爱。
其次,杜老师没有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要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尊重家长。材料中的王老师用“很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王字,显然不符合教师应有的语言规范,同时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态度也并不友善,没有体现对家长的尊重。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了解与研究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与家长友善沟通、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题:

王老师在走廊碰到了李老师,于是问她“昨天家访你见到小兰和小红那两个学生的家长了?”李老师说:“不,不是这么顺利。”王老师又问:“这么说,一个家长都没有见到?”李老师说“也不是。”由此可知,李老师的家访情况是()


A.见到了一名学生的家长,但没有见到另一个学生的家长s
B.根本就没有去家访
C.见到了小红的家长,但没有见到小兰的家长
D.见到了小红和小兰两个学生的家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一一个问答翻译: - (小红家长且小兰家长) =-小红家长或-小兰家长,根据第二个回答翻译: - (-小红家长且-小兰家长) =小红家长或小兰家长,根据这两个回答综合可以得到两种可能:①没有见到小红家长,见到了小兰家长:②没有见到小兰家长,见到了小红家长,所以排除BCD,不确定到底是哪位家长见到哪位家长没见到,得到答案为A选项。

第6题:

听说王老师病了,同学们立即奔向王老师的宿舍跑去了。


正确答案:
听说王老师病了,同学们立即奔向王老师的宿舍。

第7题:

某学校的两名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的做法截然不同:甲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很少表扬学生,在该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该班成绩还不错;乙老师则经常表扬学生,给学生发小红花,班级气氛活跃。?
试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分析以上两名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1)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
(2)甲老师的做法不是太好。严格要求学生虽然有必要,但一定要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相结合,虽然该班的成绩不错,但是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3)乙老师的做法非常好。他能够经常表扬学生,给学生发小红花,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很优秀、非常棒,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积极的期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8题:

我们认为老师要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这是我们对老师的( )。

A.角色期望

B.角色冲突

C.角色模糊

D.角色知觉


正确答案:A

第9题:

一天,小月跑过来告诉老师,小明刚刚用脏话骂人了。于是老师询问小明,小明告诉老师,爸爸妈妈在家也是这样说话的。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做?


答案:
解析:
大多数的孩子最初出现说脏话的时候正处于语言学习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孩子并不太理解“脏话的实际含义,大多是听到有人这样说,觉得好玩或者想利用其来引起他人的关注等原因,所以才会进行模仿。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老师可以态度平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他要表达的事情是什么,可以明确地告知孩子他说的这些话不好听,别人听到这些话会觉得他是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其次,老师也应该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教育帮助孩子纠正。最后,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告诉他们孩子有这样的情况,而这样的坏习惯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并给家长一些建议,与家长一起纠正这个坏习惯。当然,也应该告诉家长,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频繁地说脏话,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

第10题:

“请你跟我这样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突然,真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不想跟你那样做。”张老师心里一 1说那好,真真就和老师的不一样 吧。”游戏再一次开始,真真每次和老师做的都不一样,张老师拍手,她就跺脚,张老师扮小猫,她就扮打老 虎。这时候,又有孩子说老师,我也想做不一样的动作。”张老师拍拍手说好吧,现在我们改成‘我不跟 你这样做’,你们的动作都要和老师的不一样哦!”游戏重新开始,他们做出了很多平时没有做出来的动作。 张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说老师,这样真好玩。”

请分析该案例。


答案:
解析:
【案例分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作为幼儿教师在游戏时要做到:
(1)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幼儿是独立的人,因而有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显然,幼儿在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活动时,他们对活动有很高的自主性。本案例中,真真不想跟老师那样做,张老师同意了 真真的做法。
(2)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幼儿游戏时的氛围是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 戏的结果,是游戏“假想”的特点在游戏中的体现。本案例中,张老师拍手,她就跺脚,张老师扮小猫,她就扮 打老虎等。
(3)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都对自己充满信心,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在自己 的强项领域里担任“领头羊”的机会,以培养儿童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本案例中,真真担任“领头羊”的机会,孩子们做出了很多平时没有做出来的动作。
(4)“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教育以服务于幼儿为前提,为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 潜能和创造力服务。张老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她的指导作用,促进了每个幼儿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