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活动目标中的认知目标设置为“知道磁铁能吸铁的科学事实”,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题目
单选题
对于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活动目标中的认知目标设置为“知道磁铁能吸铁的科学事实”,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目标定位科学合理

B

活动目标设置过于简单,不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C

活动目标设置过于复杂,不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D

活动目标不容易达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偶发性科学活动没有既定的活动目标
B.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仅仅是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延伸
C.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中,教师不提供材料,儿童自己就地取材
D.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内容是随机、不确定的

答案:A
解析:
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内容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材料,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形式。
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设备,供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自已的发展水平出发选择活动的内容,决定学习的方法。

第2题:

幼儿园的科学区中,摆放了不倒翁玩具,教师发现孩子们对不倒翁很感兴趣。进入大班,幼儿已经不再满足于对玩具的表面特征进行简单的感知,他们开始探索事物的奥秘,逐步走入科学的大门。
请根据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大班科学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答案:
解析:
活动名称:制作不倒翁(大班科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探索兴趣。
2.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提高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2.活动难点: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 、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头。
3.《健康歌》音乐。
活动过程:
1.悬念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老师扮“魔法师”带领幼儿到“神秘的玩具城”,引导幼儿探索活动材料。
2.自由探索
(1)提出任务:你们玩的时候可要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能发现什么。
(2)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从而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再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3.尝试制作不倒玩具
(1)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不会倒是因为不倒翁里装有东西,它的身体上轻下重。
(2)幼儿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幼儿自由地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3)集体讨论:你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4)教师小结: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
4.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玩具底部的中央,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做成了。
5.完成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对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示范,对有创意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6,结束部分
与不倒翁一起律动,结束活动。(用《健康歌》的曲子进行伴奏,儿歌:左摇摇,右摇摇,头儿小小,脚儿圆圆,头轻脚重一起来做运动,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摇晃,真呀么真可爱。)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独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第3题:

()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A主题活动单元目标

B时间单元活动目标

C年龄阶段目标

D科学教育总目标


参考答案:A

第4题:

大班科学活动《勤劳的小蜜蜂》教师制定了如下目标:让幼儿知道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蜜蜂。这一目标属于()

  • A、知识技能目标
  • B、能力培养目标
  • C、情感态度目标
  • D、发展水平目标

正确答案:C

第5题:

下列目标中属于科学探究目标的是()。

  • A、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 B、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 C、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
  • D、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正确答案:D

第6题:

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
小学科学“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蔡老师播放《机器人总动员》片段“机器人与磁铁”,让学生明白,磁铁之所以喜欢机器人瓦力是因为瓦力是铁做的。
第一个实验探究的问题:“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分别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随后踊跃回答——“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回形针、铁钉、铁夹子………”“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有卡纸、棉布、木片、橡皮筋……”。蔡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吸引由铁材料做成的物体。
第二个实验主题是“用磁铁识别铁家族成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同样是硬币,却有着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差别,进而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质硬币。
第三个实验中,学生通过铁质教具“芭蕾舞者”的演示得知,磁铁隔着纸也能吸引铁制品。随后,蔡老师分发木片、布片和塑料等不同材质的隔板及不同大小的磁铁,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磁铁可以隔物吸铁,且与磁性大小有关。
蔡老师紧接着提出:“磁铁被固体隔着能吸铁,被液体隔着呢?”学生利用水、牛奶等液体进行第四个实验,验证磁铁可以隔物吸铁的结论。
问题:
结合案例,分析蔡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9分)


答案:
解析:
知识概括包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两种。案例中蔡老师采用了感性概括的方法进行知识概括。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材料中,老师播放《机器人总动员》片段,让学生自发形成磁铁喜欢铁的感性认识。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进行科学的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1)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材料中,蔡老师呈现能被磁铁吸引的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运用了正例和反例引导学生对磁铁概括。
(2)进行科学的比较。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两种。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材料中,蔡老师引导学生用磁铁吸不同的硬币,得出磁铁的本质是吸铁的结论。异类比较,不仅能使比较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还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问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材料中,蔡老师通过教具“芭蕾舞者”,启发学生对木片、布片和塑料等不同材质的隔板及不同大小的磁铁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发现磁铁可以隔物吸铁,且与铁的磁性大小有关。
(3)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材料中,蔡老师通过“芭蕾舞者”启发学生,分发相应物品,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其对知识的自觉概括。

第7题:

对于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活动目标中的认知目标设置为“知道磁铁能吸铁的科学事实”,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目标定位科学合理
B.活动目标设置过于简单,不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C.活动目标设置过于复杂,不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D.活动目标不容易达到

答案:B
解析:
“知道磁铁能吸铁的科学事实”这个活动目标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活动目标设置过于简单,不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磁铁能吸铁的科学现象”,是中班幼儿已经熟知的现象。对于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磁铁”,活动目标应该设置为“认识磁铁的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这一类相对有些难度的认知目标。

第8题:

磁铁为什么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铝等金属物质?


参考答案:因铁是由许多很小的磁分子所组成的,在靠近磁铁时,这些磁分子受到磁铁的影响,就整整齐齐的排列起来,接近铁的一面,和磁铁是异性极,所以它们就吸合了。而铜、铝等金属里面因没有磁分子而不能磁化当然也就不能吸合了。

第9题:

磁铁为什么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铝等金属?


正确答案: 铁中有许多具有两个异性磁极的原磁体,在无外磁场作用时,这些原磁体排列紊乱,它们的磁性相互抵消,对外不显示磁性。当把铁靠近磁铁时,这些原磁体在磁铁的作用下,整齐地排列起来,使靠近磁铁的一端具有与磁铁极性相反的极性而相互吸引。这说明铁中由于原磁体的存在能够被磁铁所磁化。而铜、铝等金属是没有原磁体结构的,所以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第10题: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不能吸铁。()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