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确立诊断最有帮助的辅助检查是

A.凝血功能检查

B.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C.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D.骨髓穿刺涂片

E.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自身抗体测定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第3题:

血小板无力症患者

A、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缺乏

B、血小板膜糖蛋白Ⅳ缺乏

C、血小板膜糖蛋白Ⅸ缺乏

D、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缺乏

E、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Ⅴ缺乏


参考答案:D

第4题:

试述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测定CRP目前主要用免疫化学法,如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胶乳法、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ELISA等。其原理都是利用特异性抗CRP抗体与待检标本中CRP反应,根据形成的沉淀环直径、沉淀峰高度、凝集程度、呈色程度和其他免疫反应结果,判定待测标本阳性、阴性或CRP含量。由于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可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第5题:

试述血液比粘度测定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血液比粘度测定包括:全血比粘度测定、血浆比粘度测定和血清比粘度测定。其原理为:同体积的全血(血浆或血清)经过具有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通过同样玻璃毛细管所需时间之比。
临床意义:
1.增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患者,尤其是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患者。
2.降低: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感染所引起的贫血。

第6题:

试述血小板计数改变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1)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L为血小板减少。见于:①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晚期。②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血浆)等。
(2)血小板高于400×10/L,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见于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等。

第7题:

试述肌酸.激酶(CK)测定及真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CPK主要存在于心肌、骨胳肌和脑内。在胃肠道、肺和肾内也含有少量。
临床意义:
(1)心肌梗塞发病后3~4h时,CPK水平开始上升,24~36h时达高峰,2~4d后恢复正常,高峰平均值可为正常的20倍。CPK升高程度与梗塞面积成正比
。因CK仅在急性心肌梗塞后第1~2d升高,至第挝就可恢复正常,故易错过检查时间。
(2)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时CPK不升高。但心脏按摩、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导管检查时等,CPK有时会升高。
(3)皮肌炎、营养不良、药物肌肉注射、肌肉损伤、中风、惊撅、震颤性谐妄、肺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等均可使CPK增高。
(4)肝胆疾病CPK不高。由于红细胞中不存在CPK,故血清内CPK水平不受标本溶血影响。

第8题:

关于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错误的是

A、CD63是一种颗粒膜糖蛋白(反映溶酶体膜)

B、血栓性疾病可使多项血小板膜蛋白表达增加

C、对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D、结果一般以阳性血小板百分率表示

E、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CD62P表达减低或无表达


参考答案:E

第9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

第10题:

试述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主要为皮质素及氢皮质素。测定尿中17-OHCS是指对尿中C-17上有羟基的所有类固醇类物质的测定。待测物在酸性条件下,用正丁醇抽提后再用稀碱处理,除去色素杂质,然后将正丁醇蒸干,用无水乙醇溶解抽提物,再与盐酸苯肼的硫酸溶液作用而产生黄色,称为Porter-Silber颜色反应。用同样呈色的氢化可的松作标准液,以分光光度计比色,而求得其含量。17-OHCS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及双侧增生、肥胖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尤以肾上腺皮质肿瘤增生最为显著。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和西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