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之后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

题目
判断题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之后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有误的是( )。 A.立春—谷雨—惊蛰—清明 B.立夏—夏至—小满—小暑 C.立秋—处暑—白露—寒露 D.立冬—大雪—冬至—大寒


正确答案:AB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 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据此,排序有误的是AB项。本题正确答案为AB。

第2题: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之后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


答案:对
解析: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 动。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第3题: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3分)


正确答案:
原句叠词、押韵并用(1分),琅琅上口,易于记诵(1分);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1分)。(共3分)
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1分)。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1分)。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1分)。(共3分)

第4题:

惊蛰 jÿng zhã


正确答案: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第5题:

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如何得名()。

  • A、给农作物杀虫的时期
  • B、昆虫结束冬眠的时期
  • C、天气多暴雨的时期

正确答案:B

第6题:

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自转速度一成不变

B.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C.日全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被地球遮住的天文现象

D.天文单位的距离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正确答案:B
地球自转有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故A项错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B项正确。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C项错误。天文单位是一个长度的单位,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一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选B。

第7题:

下列对“惊蛰”这一节气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
B.降雨量充沛,利于谷物生长
C.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春天已近尾声
D.温度逐渐升髙,渐渐有了春雷,冬眠物复苏

答案:D
解析:
惊蜇,古称“启蜇”,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蜇”,而“惊蜇”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蜇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人春耕季节。A表述更符合立春;降雨充沛多在春夏,谷雨更适宜;春季接近尾声已处在淸明、谷雨时节,不符合。故本题选D。

第8题: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这首诗描述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 A.谷雨 B.清明 C.惊蛰 D.春分


正确答案:C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为每年3月5日或6日。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选C。

第9题:

对惊蛰节气理解正确的有()

  • A、惊蛰的‘蛰’是藏的意思
  • B、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 C、惊蛰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出来活动
  • D、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天气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春耕

正确答案:A,C,D

第10题:

杜甫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是写二十四节气中的()。

  • A、立春
  • B、惊蛰
  • C、春分
  • D、清明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