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天边有一成云量的云,分辨不出云属,云量记1/1,云状栏记“-”。()
第2题:
夜间观测云时,可根据视觉,结合()参照傍晚时云的状况判别云状、估计云量。
第3题: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测定云高和()。
第4题:
总云量为10-,无缝隙。下层布满SctrA,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云,云状无法判定。则云状记录为()。
第5题:
2014年1月1日起基准站、基站人工定时观测时次调整为每日5次。基准站、基站观测云量、云高,不观测云状,云高前不记录云属;一般站不进行云的观测。
第6题:
某日8时观测时天空布满Sctra,从云隙中可见上层有填满缝隙的云,但云状无法判定,此时云量、云状应记为()。
第7题:
碎雨云布满天空,但有空隙可以看见上层有云,云状不能判定。看不到蓝天。记录云量(),云状()。
第8题: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
第9题:
某站在业务学习中进行云的观测讨论时,吴林认为:1、层云的云底高度可记为1000米;2、Ac与Sc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地平线30度以上的多数Sc云块视宽角大于5度;3、Asop与Ns可以互相演变。王群认为:1、吴林的第一个观点是错误的;2、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3、夜间观测时,应根据视觉,结合星光的疏密、清晰程度,云体的颜色、移动速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和实测云高,参照傍晚时云的状况判别云状,估计云量;4、高山站观测时遇到云底低于测站而云顶高于测站的云,应在观测簿纪要栏记录其云状、云量,云底高度记<0。()
第10题: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选定云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