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苏轼的散文的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论述苏轼的散文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苏轼散文赋作的散体特征。


正确答案: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早而绵延久远的文学形式,它肇始于屈原、宋玉,兴盛于汉魏,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嬗变过程中,经历了由辞赋向散文赋发展的阶段。在向散文赋的演进过程中,苏轼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用写散文的手法写赋,完成了由辞赋向散文赋的转变,使赋体文学呈现出新格局和新面目。苏轼赋的散体特征是:
首先,散句增多。《赤壁赋》共93句,散句约50句;《后赤壁赋》共68句,散句多达56句。这些赋里,句式参差,少则一字二字,多则十一二字,这在辞赋中绝难找到,即使在唐人散体赋中也属罕见。散句的大量切人,不仅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松活了板重的句式结构.而且动摇了辞赋的语言根基。散句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赋体以散句为主的语言新格局,使赋更便于状物抒情、叙事言理,充分显示出了散体的优势。
其次.句式多变。苏轼的散文赋在句法上摆脱了辞赋的格套,因而在句型建构方面获得了适应表达内容的充分自由,不仅词序变换自由,且可用若干单句排列组合,大大增强了句子的弹性,比起五言加助词的辞赋和以四六言为主的骈赋灵活自如得多。唯其以散句为主,故便于自如地驾驭各种句式,对陈述、感叹、疑问和反问、排比、对偶等多种句式及句间的承转变换灵活地掌握。如《秋阳赋》句式参差,二二五六七八九言兼用,陈述、感叹、问句、排比、对偶转换灵活。苏轼的散文赋,运用多变的句式、错综的句型,自如转换,变拘谨为活泼,且“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恰到好处地阐发了义理。
再次,笔法自如。无论叙事言理、咏物抒怀、吊古记游的苏赋,都不主故常,不落窠臼。为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苏赋笔法多样而能和谐统一。《赤壁赋》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后赤壁赋》于叙事、写景中抒情言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苏赋笔法多变,转换自如,纯是散文写法。正因为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散文笔法,变单调为丰赡,才显示出散文赋的崭新面目,结构手法和轻灵跳脱的笔致,突破了辞赋的程式,应视之为散文手法在赋体文学领域中创造性的运用。
以散句为主、多变的句式句法、灵活多样的笔法和结构手段,加上题材的广泛。不拘一格的形式,而又都围绕着一条明显的线索,紧扣题义而“随物赋形”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是构成苏轼散文赋的文体特征。

第2题:

论述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正确答案: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自然、家常,类似于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

第3题:

苏轼散文的特色。


正确答案:首先是不为空言,真实切实。苏轼论事不尚空言,必就事实立言。又有思想创新的鲜明特征。最后,任心而作,听任自然。

第4题:

试论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征,达到了古文运动以来散文艺术的高峰。苏轼散文具有精湛的艺术特征:
1.挥洒自如的行文。《前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赋。通篇文理自然,一气贯通。文章开门见山,点名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是状物写景,触景而生情,情动而饮酒助兴。写景、抒情和哲理的阐述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而结尾则又余音萦绕,耐人回味。苏轼散文的流畅,还表现在文情的转折处,衔接自然,不见斧凿痕迹。苏轼散文从一种景物描写转到另一种景物描写,由一种论点过度到另一种论点,是自然的,巧妙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艺术技巧的娴熟。
2.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风格。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汪洋恣肆。即便是随笔,序跋一类的文章也是娓娓道来。他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不妨来看一下《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篇短小的写景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态。其洒脱的风致、简洁的风格,颇有魏晋人的风范。文中所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未加浓墨重彩,只廖廖几笔,便令人神往。
3.精妙的语言艺术。苏轼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在语言上,注重平易自然,明快畅达,但又不乏活泼生动,圆畅流美,以散语为主,长短错落,连用排偶句,凝重与流美结合。擅长运用比喻,新奇而不生硬,以自然妥帖取胜,语言形象简练,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平易自然,圆畅流美,是苏轼散文在语言与创作个性上的重要特征。苏轼将欧阳修的散文主张进一步发扬光大,强调为文必须简明通达,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彩绣”的骈文,也反对“怪癖而又不可读”的时文。
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第5题:

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创作上,从内容来说,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轼的散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并且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第6题:

论述苏轼诗歌的内容。


正确答案: 比之散文和词,苏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一.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
二.抗敌御侮,反对妥协议和的诗歌
三.写景抒情诗
四.理趣诗。
五.题画咏物诗
六.苏轼还有一百多首和陶诗。

第7题:

举例论述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帮助儿童仿编诗歌散文。


正确答案: 诗歌和散文的仿编,是儿童在欣赏和理解了诗歌与散文的基础上,仿照某一首诗歌或某一篇散文的框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扩展想象,构思编出新的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活动的准备。儿童必须对要所依照的诗歌或散文熟悉和理解,必须认识要仿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还有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讨论与示范。教师可组织儿童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儿童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
第三,想象与仿编。教师示范之后,可以让儿童说说,引导儿童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开始让儿童进行仿编。
第四,串联与总结。在儿童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文段后,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复述一遍,然后将仿编的段落加上去。

第8题:

苏轼散文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苏轼散文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2)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旧习渐除,接近于贾谊、陆贽剀切沉着的文风。
(3)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同样关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更具美文的性质。
(4)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5)笔记小品文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很少芜词累句。

第9题:

论述苏轼诗歌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一.散文化而不失诗味,议论化却多具理趣
二.形象生动,韵味深长
三.运笔自然,风格豪放
四.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

第10题:

苏轼的散文有两种,即论述文,叙事记游之文。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