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中,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的是()
第2题:
简述唐宋明清赋役制度演变。
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第3题:
第4题:
明清中央官学除了国子监外,还设立了太学。
第5题:
有关明清时期的国子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第6题:
简述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明朝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清朝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7题:
简述明清国子监的制度等有关情况。
第8题:
简述明代国子监的管理制度。
明代在继承旧制基础上(国子监具有双重职能),对国子监管理人员的选拔、配备、要求以及考核等方面,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实行祭酒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在祭酒司业的领导下,各属官司各守其职;规定了国子监教员的责任、权力;内部由领导层、执行层、监督层和服务层四个环节组成,实行直线职能制管理。
国子监教职员的设置,主要有三类人员:管理人员(祭酒、司业、监丞)、教学人员(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后勤服务人员(典簿、典。
明代国子监有三: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国子监的管理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重,文武双全,以文为主的人才。国子监采用分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即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国子监对教师主要来源于德高望重、博通古今的硕学宏儒。学生来源很广,主要有品官子弟、土司子弟、外国留学生、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和举贡等。
第9题:
明清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10题:
明清时期,管理全国学校、贡举等事项,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