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清国子监的制度等有关情况。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明清国子监的制度等有关情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中,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的是()


参考答案:例监生

第2题:

简述唐宋明清赋役制度演变。


参考答案:

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第3题:

简述明清审判制度的发展


参考答案:在审判制度上,明清时期由于较大发展:
(1)明成祖永乐三年(1404年)实行热审,即每年小满后十日,由刑部奉旨组织热审庭审理囚犯;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又下令于每年霜降后,对死罪重囚犯由三法司会同其他官员从实审录,并成为定制,这便是“秋审”的发端。
(2)清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秋审”、“朝审”、“热审”三种。
上述审判制度,虽然存在形式主义等弊病,但它有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对于地方和中央司法机关的活动也是一种检查和监督,有利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3)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也是相当深入的。如《大清律例》规定,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案件,由该族的官吏审理;重大案件或上诉案件,由理藩院所属理刑司负责审判。清王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的深入和具体,均为历代所不及。这不仅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而且对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4题:

明清中央官学除了国子监外,还设立了太学。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有关明清时期的国子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国子监在明代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在清代则没有这种职能
  • B、国子监的最高官员是司业
  • C、国子监的监生类型有举监、贡监、例监和荫监
  • D、国子监里设有辟雍殿专供皇帝讲学
  • E、会食与讲会是国子监的两项制度

正确答案:A,C,D

第6题:

简述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

明朝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清朝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7题:

简述明清国子监的制度等有关情况。 


正确答案: 国子监在发展演化中与国子学合二为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它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东与孔庙毗邻,这就是封建社会规定的“左庙右学”。走进它的大门——太学门,经过琉璃牌坊,就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辟雍殿,四周围绕一个圆形水池,叫作“泮水”,其名称和建筑布局都沿用周代大学的旧名和样子。自汉代以来,大学内多设辟雍,供皇帝讲学,每逢皇帝来讲学,太学(或国子监)的官员和学生都要跪在泮水四周聆听。辟雍以北是“彝伦堂”,意为法规和伦理之堂,是供学生们讲习经义的地方,类似今天的大礼堂。辟雍两侧,设“率性”、“诚心”、“崇志”、“修道”、“正义”、“广业”六堂,是学生们平时学习的地方,类似今天的教室。各堂的名称充分体现封建社会的基本要求,即重视伦理和道德,忽视专业和技能。彝伦堂两侧为四厅:典簿厅负责文书财会。绳愆厅负责制度和纪律,典籍厅负责图书资料,博士厅负责讲授经义,它们是国子监内的行政和教学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习惯上称国子祭酒。北京国子监第一任国子祭酒是元代的姚燧。国子监的副职是司业,司业以下为监丞(坐绳愆厅)、典簿(坐典簿厅)、典籍(坐典籍厅)、博士和助教(坐博士厅和六堂)。
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明清时代的监生没有唐代那样的出身限制,但因入学资格不同而分为四类:举监,在京会试落地,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贡监,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拔入监就读的;荫监,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例监,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此外,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监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是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以及《资治通鉴》等;八股文是必修课程。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班;一年半以后经考试,文理通顺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班;又一年半以后,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为高级班,再一年结业。
明代的国子监实行“会食”和“历事”制度。会食就是会餐,即掌馔(今伙食科长)预备桌椅器皿于馔堂,祭酒南向,司业北向,监丞、博士诸官东西向坐,监生则分东西两班坐其后,膳夫(今炊事员)一人管监生25人,进餐前先鸣铎(大铃)传唱:“食不语,坐必安。”这种 会食制度目的是培养监生们极严格的言行举止。历事则类似今天的实习,即将监生们分往衙门各司学习政事,熟悉政务,为以后任官做必要的准备。开始时为半年,后改为三个月,一般为白天实习,晚上归舍;实习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选用,补充缺官;中等的继续历事;下等的回监读书。明清入监学生的待遇极为优厚,衣食住全由国家供给;已婚者还可养其家小,未婚者赐钱婚聘,回家探亲还发给路费,等等。但在思想和行为上却控制极严,凡上课、起居、饮食、衣服、沐浴及告假出入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小有过失,即行处罚。对那些挟妓嫖赌、出入官衙、寻衅闹事者,还要按律惩治,轻者笞打,重则处死。

第8题:

简述明代国子监的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

明代在继承旧制基础上(国子监具有双重职能),对国子监管理人员的选拔、配备、要求以及考核等方面,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实行祭酒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在祭酒司业的领导下,各属官司各守其职;规定了国子监教员的责任、权力;内部由领导层、执行层、监督层和服务层四个环节组成,实行直线职能制管理。
国子监教职员的设置,主要有三类人员:管理人员(祭酒、司业、监丞)、教学人员(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后勤服务人员(典簿、典。
明代国子监有三: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国子监的管理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重,文武双全,以文为主的人才。国子监采用分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即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国子监对教师主要来源于德高望重、博通古今的硕学宏儒。学生来源很广,主要有品官子弟、土司子弟、外国留学生、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和举贡等。


第9题:

明清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正确答案: 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的学府,明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清以后成为朝廷独立设置的机构,国子监的设置相当完备,管理和教学分别设有“五厅”、“六堂”。
“五厅”包括绳愆行、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为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
“六堂”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为教学单位,有初、中、高三级。在五厅和六堂之上设有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国子司业1人,为祭酒之副职。

第10题:

明清时期,管理全国学校、贡举等事项,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是()

  • A、国子监
  • B、户部
  • C、礼部
  • D、尚书省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