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题目
问答题
翻译:(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古代治国思想与有关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A.治大国若烹小鲜——齐恒公
B.用异国才——李斯
C.隆礼尊贤而王——荀子
D.唯才是举——曹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治大国若烹小鲜”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与齐桓公无关。对应错误,当选;
B项,李斯写了一篇文章即《谏逐客书》,作为一道奏章给秦王看,反对秦国的逐客令,提倡用异国才。对应正确,排除;
C项,“隆礼尊贤而王”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是荀子的治国思想。对应正确,排除;
D项,“唯才是举”出自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对应正确,排除。
故本题选择A项。

第2题: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这句话出自荀子哪篇文章?如何解释?


正确答案: 出自荀子《天论》篇。
意思是:统治人民的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能就会称王天下;重视法治、爱护民众就会称霸诸侯;贪图财利、诡诈多端就会危险;玩弄权谋、倾轧颠覆、阴暗险恶就会彻底灭亡。

第3题:

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组是()。

A、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B、范宣公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C、故务农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正确答案:B

第4题:

翻译“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复灭亡可立而待也。”


正确答案:称王天下的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富民;称霸一方或一个时代的统治者,其富国强兵政策与激励机制导致文士武士富起来。那些勉强存在的国家,必定是中包了大夫这个阶层的官僚和家臣的私囊;即将灭亡的国家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就知道搜刮民财、充溢府库了。这样造成财富上溢下漏的危局,并不是国力的真正强大,如不能守出不能战,国家的灭亡时指日可待的事了。

第5题:

墨子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这句话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治理国家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迫及时的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

第6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成立制度。西周时期婚姻成立须按照先后顺序经过的六道繁琐的程序,这六道程序被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发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的发展,至西周臻于完备,六礼是中国古代聘娶婚的渊源。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举行婚礼,要促成两方之好,对上可以侍奉宗庙,对下可以传承后世,因此君子都很重视六礼。举行婚礼,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主人都要在宗庙摆筵,且在门外迎拜,作揖、礼让并在宗庙举拜,以表明慎重和对婚礼的重视。
(3)这段文字表明了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贯穿着宗法伦理道德精神和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西周时期婚姻成立制度的完备,不仅表明了礼的成熟,而且表明了西周统治者对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稳定家庭关系的重视。“六礼”表明,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完全是买卖包办性质,妇女不仅没有自主择婚的权利与自由,而且是父母用钱财进行买卖交易的商品,这体现了宗法关系、男尊女卑和迷信思想。
(4)六礼不仅在西周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7题: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出自()

  • A、《礼运》
  • B、《学记》
  • C、《祭义》
  • D、《曲礼》

正确答案:D

第8题:

《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问你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1)这体现了礼仪的原则中敬人原则。(2)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而且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3)在礼仪中,对待他人的要求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要做到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第9题:

背景材料: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指出“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两居中的主要对比成分。


正确答案: 一是“千百之卒”与“百万之师”对比。二是“就尽”与“日滋”进行对比。

第10题:

背景材料: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对比,衬托的手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