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课外文献,说明语用学在国内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题目
问答题
参阅课外文献,说明语用学在国内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国外语用学的形成与发展
语用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因为发现并关注了一些长期为语言学家所忽视或有意回避的问题,开拓了理解和解释语言意义的途径,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还没有出现“语用学”这个学科名称。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Morris)在其所著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此后,语用学研究受到逻辑学和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在逻辑学和哲学的范围内进行。语用学进入成熟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标志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用学得到了长足发展。1983年,莱文森(StephenC.Levinson)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研讨会,1986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会,确定《语用学杂志》《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为国际语用学会的学术刊物。学会的成立、会刊的确立和学术成果的出现以及学科队伍的形成,说明语用学在这个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并得到充分发展。
(二)中国语用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我国,语用观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体现,涉及语用含义、语用原则、语用策略、篇章连接等问题。但没有建立起语用学学科。自胡壮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介绍“语用学”以来,这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所以中国语用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用学前期的研究因为受到国外语用学影响,带上一些外来色彩,研究的独立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即使如此,这一时期国内出现了诸如何自然、何兆熊、钱冠连、索振羽、姜望琪、左思民等研究语用学的专家学者,出版了《语用学教程》《汉语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一批著作,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语用学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研究的本土化受到重视,结合汉语实际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其次是研究更加深入,范围扩大;第三是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出现了认知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教学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市场营销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市场营销学的初步形成阶段。市场营销学创建于美国,它的形成阶段大约在1900年到1930年。一方面,随着19世纪末期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商品供求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西部开发运动和铁路的不断延伸,美国国内市场日趋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供求矛盾的扩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日益重视广告宣传和分配活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企业内部计划与组织变得更为严整,从而有可能运用现代化的调查研究方法,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控制和调节市场销售量。在这种客观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营管理学科诞生了。
在此之前,美国学者已经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著,分别论述产品分销、推销、广告和实体分配等专题。但只是到了20世纪初,一些学者如阿克,肖、爱德华琼斯等,才开始将上述问题综合起来,以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1902—1905年,密执安、加州、伊里诺斯和俄亥俄等大学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1910年,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的巴特勒教授正式出版《市场营销方法》一书,首先使用市场营销(Marketing)作为学科名称。而后,弗莱德·克拉克(FredE.Clark)于1918年编写了《市场营销原理》讲义;L.S.邓肯也于1920年出版了《市场营销问题与方法》。可以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学科正式形成。
(2)市场营销学的发展阶段。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而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为了争夺市场,解决产品实现问题,企业家开始重视市场调查,提出了“创造需求”的口号。与此同时,市场营销学研究大规模展开。一些著名大学的教授通过调查并运用大量实际资料,形成了许多新的原理。
1937年,美国全国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学教师协会及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合并组成现在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和营销人才的培训工作,出版市场营销专著和市场营销调研专刊,对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市场营销学的“革命”阶段。二战以来,战后的和平条件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使社会产品数量剧增,花色品种日新月异,销售矛盾更为尖锐。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政府先后推行所谓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以及缩短工作时间的政策,刺激了人们的购买力,并对社会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许多市场营销学者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将传统的“生产一市场”关系颠倒过来,即将市场由生产过程的终点,置于生产过程的起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及其他企业活动,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观念问题。这一新概念导致市场营销学基本指导思想的变化,在西方称之为市场营销学的一次“革命”。

第2题:

从体育测量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它大致可归纳为()阶段、()阶段和()阶段。


正确答案:人体测量;体育测验;体育测量学

第3题:

语用学


正确答案:研究符号与使用者或环境关系的学科

第4题:

参阅课外文献,说明语用学在国内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一)国外语用学的形成与发展
语用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因为发现并关注了一些长期为语言学家所忽视或有意回避的问题,开拓了理解和解释语言意义的途径,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还没有出现“语用学”这个学科名称。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Morris)在其所著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此后,语用学研究受到逻辑学和哲学的影响,主要是在逻辑学和哲学的范围内进行。语用学进入成熟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标志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用学得到了长足发展。1983年,莱文森(StephenC.Levinson)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研讨会,1986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会,确定《语用学杂志》《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为国际语用学会的学术刊物。学会的成立、会刊的确立和学术成果的出现以及学科队伍的形成,说明语用学在这个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并得到充分发展。
(二)中国语用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我国,语用观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体现,涉及语用含义、语用原则、语用策略、篇章连接等问题。但没有建立起语用学学科。自胡壮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介绍“语用学”以来,这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所以中国语用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用学前期的研究因为受到国外语用学影响,带上一些外来色彩,研究的独立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即使如此,这一时期国内出现了诸如何自然、何兆熊、钱冠连、索振羽、姜望琪、左思民等研究语用学的专家学者,出版了《语用学教程》《汉语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一批著作,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语用学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研究的本土化受到重视,结合汉语实际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其次是研究更加深入,范围扩大;第三是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出现了认知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教学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

第5题:

参阅相关文献,说明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基本观点如何。


正确答案: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⑴1979年,威尔逊在《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成果》中首次披露关联性思想的一些内容,并强调关联性概念在任何语用解读理论中都将发挥中心作用。这是斯波伯和威尔逊第一次尝试提出关联理论。
⑵1981年,威尔逊和斯波伯提出用关联原则统括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
⑶1982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发表了《理解理论中的相互知识与关联性》。
⑷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出版《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分别讨论“交际”“推理”“关联性”“语言交际的一些问题”问题。这些标志其关联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明示推理交际观:交际不仅涉及编码、解码,而且涉及推理。听话人不仅要明白词语的一般意义,更要明白说话人此时此地运用这些词语的特殊意义。“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关联性的定义:
①当,且仅当,一个设想在某语境中具有语境效应时,它才在该语境中有关联。
②当,且仅当,一个设想在某一时刻,在某人可及的一种或多种语境中具有关联性时,它才在当时跟该个体有关联。
③当,且仅当,某种现象所表明的一个或多个认识跟某人有关联,该现象才跟他有关联。
⑶关联原则:任何明示性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

第6题:

修辞学与语法学、语用学有什么联系?


正确答案: 语法学与修辞学的联系:
研究对象上: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修辞学研究如何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任务上:任何话语都是按照语法的规则生成的,语法是修辞的基础。语法学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点;修辞学反映语言诸要素的综合运用。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区别: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运用和理解语言的问题;研究话语理解,即接受结果;研究制约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注重规则阐释;修辞学一般只研究话语表达,主要从说(写)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表达效果;研究影响语言使用的条件,注重选择。

第7题:

信息计量学的逻辑发展过程一般认为是()

  • A、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 B、统计书目学→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 C、科学计量学→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 D、文献计量学→统计书目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正确答案:A

第8题:

产品造型的语用学


正确答案:是研究产品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产品与环境的关系。

第9题:

参阅相关文献,简要说明霍恩二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格莱斯会话准则和齐波夫(Zipf)省力原则。省力原则或称经济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GeorgeKingsley Zipf于1949年提出,Zipf试图用省力原则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省力原则不仅给语言学以很深的启示,同时它对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诸多其它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ipf是这样来解释省力原则的:
第一,省力是一种平均量。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他在一件事情上的省力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反过来,在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又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省力。
第二,这只是一种概率而已。一个人不可能事先绝对地肯定某种方法一定能让他省力,他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省力原则具体应用到语言学领域中,认为有两股既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力量,一股是“统一的力量”,或者叫“说话人经济原则”。这股力量是以简化为目的的,即说话人希望自己说得尽可能少,最理想的情况是能用一个声音来表达一切意义,以减少自己编码时的困难。另一股力量是“分化的力量”,或者叫“听话人经济原则”。这是和第一股力量相反的,以反歧义为目的的力量。根据这条原则,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尽可能说得多,最好是每一种意义都只能由一种表达方式来表示,以减少自己解码时的困难。语言活动要有效地进行,须在这两股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第10题:

什么是语用学?


正确答案: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及其规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