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的论争

题目
问答题
民族形式的论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论争,重要的有()

  • A、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 B、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C、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D、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讨论;
  • E、关于“国防文学”的论争。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参考答案: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第4题:

民族形式论争


正确答案: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题:

民族形式的论争


正确答案: 1、起因: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观点:“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2、主要观点: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对新文艺的否定。葛一虹: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茅盾:吸收过去优秀传统,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继续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
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第6题:

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主要包括()。

A关于“国民性”的论争

B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D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E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B,C,E

第7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1940年前后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正确答案: ①起因于毛泽东在两篇文章中提出的“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问题,提出后陆续在延安、重庆展开讨论,国统区的讨论出现不同意见。
②向林冰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民间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③葛一虹的主要观点:肯定新文艺的形式,对旧形式全盘否定,认为“作为封建残余反映的旧形式无法逃脱其死灭的命运”,“只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④郭沫若认为民族形式的核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
⑤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茅盾认为建立民族形式要吸收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要学习外国文学的伟大作品,要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还要深入今日的民族现实。
⑥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民族形式是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内容所要求所包含的形式,而只是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文艺才能为大众所享有,因而从本质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的文艺正是大众化的文艺。胡风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⑦这场讨论,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8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

A、抗战未开始时

B、抗战前期

C、抗战中期

D、抗战后期

E、抗战结束


参考答案:C

第9题:

新文学内部出现的第一场著名的论争,即“()”的论争,论争双方是胡适与李大钊。


正确答案:问题与主义

第10题:

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 A、葛一虹
  • B、向林冰
  • C、茅盾
  • D、胡风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