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尔”字用作词尾的有()。

题目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尔”字用作词尾的有()。
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

子路率尔而对

C

盍各言尔志

D

蕞尔小丑,不足为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各句中,“与”字用作语气助词的为

A、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于予与何诛!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有()。


答案:A,C
解析: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A项使用恰当;“涣然冰释"形容 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B项使用不恰当;“文过饰非”是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C项使用 恰当;“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D项使用不恰当。因此,本题的正确 答案为AC。

第3题:

下面各句子中的“然”字是词尾的有()。

A、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B、所渐者使之然也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参考答案:A,C,D

第4题:

简述动词词尾“得”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正确答案: (1)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还有动词的性质,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
(2)“得”字放在动词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了“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表示一种可能性,“得”等于倒装的“能”(料得==能料),“得”字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苍天变化谁料得?”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唇焦口噪呼不得。”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
(3)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词尾“得”用在句尾,具有三种性质:
①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旗下依依认得真。”
②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
③宋代“得”字和使成式配合,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在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能够”:“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4)结论:三种性质的“得”词尾是同一来源,由“获得”的意义转化而来,它作为递进式和紧缩式的动词词尾时,是表示某种情况,紧缩式往往表示夸张,能愿式表达某种目的。递进式和能愿式能同一结构,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修理得好;
递进式:修理的结果好
能愿式:能够修理好

第5题:

区分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是相当困难的,请从意义方面来讨论哪几种“子”不该认为是词尾?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的早。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词尾。
(1)儿子的子(男儿子、女儿子)
(2)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
(3)是指野兽虫类的出生者(虎子、龙子)
(4)是指鸟卵(鸡子、凤子)
(5)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6)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汉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第6题:

下列各句中,带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

A.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锄:锄头。

B.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这样。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


正确答案:A

第7题: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字并说明意义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


正确答案:共,今作供,上供。

第8题:

触槐而死。该句中“触槐”二字的活用形式是?()。

A、名词活用为动词

B、动词用作状语

C、名词用作状语

D、名词意动用法


正确答案:B

第9题:

单位词附加在名词后面用作词尾(例如“车辆”、“船只”),起源于什么时代?


正确答案: 1.单位词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车辆”、“船只”“马匹”、“书本”“物件”等;
2.这种结构是相当后起的,索然中古时期有“钗朵、钿朵、梅朵”的硕大,但是这些“朵”都是名词,不是单位词,
3.到宋元时代,单位词确已做词尾:“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

第10题:

下列各句中,“水”字为名词用作状语的有()。

  • A、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C、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 D、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正确答案:A,C

更多相关问题